培育獨角獸企業,匯聚頭部和新銳企業,在源頭技術突破、商業模式創新等產業維度實現拓展
AI企業匯聚青島,“首創首用”加速孵化
獨角獸企業是觀察城市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前不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2021年山東省獨角獸企業名單。對青島來說,比在全部7席中占2席更值得關注的是,兩家上榜企業——以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均來自此前青島獨角獸分布幾乎空白的人工智能領域,是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一個正加速突圍的青島人工智能(AI)產業躍然眼前。
從谷歌AlphaGo戰勝李世石,到道路上越來越多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再到家中的智能音箱,似乎極少有像人工智能一樣應用如此廣泛的技術。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曾說,未來AI會如同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樣無處不在。布局AI產業因此也成為城市搶奪智能化時代先機,重構產業體系和結構的必選項。
青島的優勢得天獨厚——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門類齊全、擁有眾多拔尖的行業龍頭企業,是AI技術落地應用的天然試驗場和策源地。特別是當前,AI產業正在步入產業落地的深水區,橫亙在所有AI企業面前的是每一項新技術從萌芽到成熟必經的“死亡之谷”——要么在這一過程中被戳破泡沫黯然出局,要么成功走出進入穩定爬升期。更多行業的落地應用,更好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AI產業的“勝負手”。
正因為如此,青島已是全國AI應用創新、尤其是制造業應用創新最活躍的城市之一,各種AI“首創首用”加速孵化。由應用創新為牽引,科技型人工智能企業加速匯聚,創新奇智、極視角等新銳企業總部落戶,頭部企業日益加深與青島合作,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得到極大豐富。
引爆“首創首用”
汽車是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程度最高的行業。但用智能化手段代替工人,對每一個沖壓件表面進行高效的質量檢測卻仍是一個難題。經過一年多努力,這一難題在青島率先實現了突破。
在一汽解放青島公司沖壓車間,依托“5G+AI”技術,沖壓件在下線的同時便完成了表面質量檢測,正在逐步停用過去的離線檢測或線邊抽檢解決方案,項目完成后不僅會提升生產效率,也會明顯提高產品的質量穩定性。這一由移動青島公司、華為、商湯聯合打造的汽車行業首條“5G+AI”沖壓件表面質量在線檢測線也摘得了今年工信部5G綻放杯智能制造專題賽一等獎。
這條行業首創檢測線誕生于青島絕非偶然。大多數科學家創業的科技型人工智能企業雖然都是技術“大牛”,但對具體應用場景卻談不上精通。但AI的價值卻恰恰是只有在應用中才能體現,否則永遠只是實驗室中“曲高和寡”的新技術。而AI企業要想穿越“死亡之谷”,就必然要深入產業場景中。自2019年以來,青島便瞄準這一趨勢,主動向人工智能頭部企業拋出橄欖枝,邀請它們來青共同策源“AI+制造”創新。15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共同在青島發起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并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以及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的推動下,在青島形成常態對接機制。商湯與青島一汽解放的合作,正是源于2020年4月底在即墨舉行的一次對接會。
如今,青島已經成為商湯科技在工業領域的重要創新基地。與青島一汽解放建設AI+智慧工廠聯合實驗室,共同進行汽車行業智慧工廠應用的場景開發、AI算法研究、生產優化及產品化等。
商湯并非孤例。科大訊飛聯合賽輪集團建設了全國首個橡膠工業設備聲紋庫,AI能替代車間老師傅,通過“聽”聲辨別設備運行狀態。而通過與海爾、澳柯瑪、青特等大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青島也成為科大訊飛制造業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智慧貢獻者之一。
為青島AI產業應用創新策源的可不只有“外援”。事實上,資本高光下以“四小龍”為代表的科技型人工智能企業并不能覆蓋人工智能產業全貌。如果硬要將人工智能企業進行分類,走“從上至下”技術轉化路徑的科技公司之外,還有從產業應用發端繼而在技術上持續布局的產業公司。后者也成為青島向外界貢獻“頂級”行業AI智慧的重要力量。
2018年,中車四方所憑借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軌道車輛新型日檢系統的研發與應用項目,成功“揭榜”工信部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榜單。經過研發攻關,項目于2020年結題,為國內外首次實現將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技術應用于軌道車輛新型日常檢修領域。目前,新型日檢系統已完成在青島地鐵、青島動車所、上海地鐵、重慶地鐵、山東高速等多個現場的安裝和運行,可實現對傳統人工日檢項點90%的覆蓋,現場故障識別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拿下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多個獎項的海信,也在智能家電、智能交通等多個領域持續孵化引領行業的AI應用。比如海信電視在業內首創六輪語音交互,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語音搜索結果;依托全球首創的基于數字視網膜的家庭大腦以及全球領先的高精度實時人像分割及場景合成技術,親朋好友即使相隔萬里,也能“聚”在一塊打“夠級”;海信云腦技術開始引領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新晉獨角獸以薩技術也不能不提。這家青島本土成長起來的實干派“AI+大數據”企業,雖然不是大型產業公司,但卻也在安防、智慧城市等行業的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獨創的AI視圖全息融合一體化識別算法,一次性識別城市中實時運動變化著的各類目標及其行為、狀態、活動趨勢,依托這一技術原本只是拍人臉的視頻設備,也能夠快速地識別出鏡頭里的人、車、物等多種目標,實現一體化的全量解析。目前,以薩為全國部、省、市、縣(區)四級單位構建了前端全息感知網+后端數據智能城市大腦+跨區域聯網深度應用平臺,服務覆蓋了全國80%以上的地區。
突破商業模式創新
對應用創新的強調與有意培育,也成為青島在AI領域筑巢引鳳的利器。短短兩年時間,多家極具潛力的新銳企業將總部落戶青島,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版圖向更多維度拓展。
產業發展與科學研究最大的區別在于,商業模式的突破、創新和技術的持續精進同等重要,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一項技術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的重要前提。AI遲遲未成功穿越“死亡之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全行業尚未明確能夠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
在商業模式創新上,青島企業也正在做出有益的嘗試。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山東極視角有限公司就通過搭建平臺破解行業“人力密集”的痛點。算法碎片化是當前困擾AI行業的一大煩惱。以機器視覺技術的應用為例,識別工地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與識別道路上堆放的垃圾看起來“大差不差”,但實際上卻并不能一種算法照搬套用,必須要進行細化開發。有業內人笑稱“人工智能公司是人工和智能公司”,因為需要投入大量工程師進行五花八門的算法開發。
極視角搭建了國內首家視覺算法商城,超過20萬海內外視覺算法開發者通過應用極視角開發平臺,開發了超過1000余種算法,實現了對百余個行業應用場景的覆蓋。今年,極視角更進一步提出“AI千星計劃”,精選1000種算法進行開發,推動人工智能全場景落地。
另一家新晉獨角獸創新奇智也是2020年底新“入伙”青島的企業。這家由李開復直接擔任董事長的企業是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市場上的第三大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制造細分領域是中國制造業AI解決方案市場最大的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目前已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沖刺“AI+制造”上市第一股。
青島的產業生態也在企業加速匯聚中日益完善,產業要素加速補齊。
科大訊飛成立了青島AI產業加速中心,為人工智能小微創業公司提供產業孵化和加速,目前已引進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生態資源企業138家,場內入駐企業47家;在人才培養上與中國石油大學共同打造工業智能場景應用實驗室、共建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并就工業軟件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展開合作。
極視角首次在青島舉辦極市計算機視覺開發者榜單大賽,以賽為媒,吸引優秀開發者落戶青島。5組優勝團隊在今年10月底的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上簽署落地意向協議。
商湯科技則在今年正式發布了青島AI開放創新平臺,能為7種領域60多個場景200多種事件提供開放靈活、精準高效的AI云服務能力。
……
毫無疑問,一個具有青島特色的人工智能產業版圖正在加速形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