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1日訊 明明吃過早飯了,他會問怎么還不吃早飯;外出穿衣服,明明穿上了他會說自己沒穿;和家人一起看新聞聯播,他會反復問新聞上講了什么事……青島市87歲的王先生10年前逐漸出現健忘、思維混亂、語無倫次等狀況,家人一直認為他是“老糊涂”,后來在一次體檢中他被查出患有阿爾茲海默病。
當下,AD(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社會難題。
現象:發病率持續攀升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梁兵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會像“橡皮擦”一樣,一點一點地擦去患者的記憶,身邊親人、朋友、同學間的那些美好回憶也會因疾病而消失殆盡。
像這種失去記憶的人越來越多。每隔3秒,全世界就會多一位AD患者。截至2018年,全球AD患者總數已經超過5000萬,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超過1.5億。研究表明,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AD患病率就會增加一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支書記李志新判斷,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會超過2400萬。
照護:家人難以承受之重
青島市70歲的張先生本應享受天倫之樂,可因為阿爾茨海默病,他經常會忘記生活在一起的家人。 “十年前,他身體挺硬朗,就是經常忘事兒,家人覺得可能年齡大了,也就沒在意。可這幾年,他病情發展非常快,有時晚上會睡在衛生間,有幾次甚至把自己都弄丟了。”老伴一臉無奈地說。
和張先生一樣,國內數以百萬計的AD患者家庭均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不低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照護負擔。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在AD上支出的費用高達1677億美元。這一數值預計還將不斷上升。
家庭照護難度重高,不少人將患者送入養老機構。
觀念:早干預是關鍵
在我國,由于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的局限,往往容易錯過最佳干預時機。調查顯示,我國AD患者從出現病狀到首次確診的平均時間在1年以上,由于病人及家屬對病情認知的局限,67%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重度。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馮庭怡介紹,“從認知功能下降到嚴重認知障礙,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 ”馮庭怡說,在認知功能下降階段,如果能及時診斷,采取干預手段,能夠避免發展為嚴重老年癡呆。
對AD患者而言,及時采取規范的干預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分為臨床前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癡呆階段。由于臨床前期認知功能下降不易察覺,容易延誤治療時機。 “生活中家屬特別是子女一定要多關心老人的精神狀態,一旦出現患病‘苗頭’應及早就醫治療。 ”梁兵說。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記憶中心主任王華麗認為,如果做到早確診及規范治療,平均每天能節約1小時照料時間,患者壽命延長2年。
行動:上下齊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門和普通市民越來越重視AD的預防和干預工作。
國家衛健委印發了《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定期對老年人開展認知功能評估,進而進行有效干預。
今年以來,青島市開展了長期護理保險延緩失能失智項目,其中,認知病宣傳、護理人員培訓和社區賦能訓練,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一些養老機構對認知癥老人照護也越來越專業。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基隆二路上的青島圣德夕陽紅失智康復中心,寬敞明亮的公共交流區內,患認知癥的老人正在專心致志擺玩著益智積木,有的人靜心練著書法……護理人員和醫務人員通過對老人進行個性化服務,讓家屬得到了喘息。
目前,由山東華齡養老服務業發展中心主辦的線上課堂目前已經持續了8個月,向學員介紹認知癥照護的科學理論、知識和技巧,培養學員“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 “本次的學員既有業內從事照護實踐的管理和工作人員,也有老年和社工領域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在學習中相互分享、探討,收獲更加多元和深刻。”山東華齡養老服務業發展中心理事長張善斌介紹。(青報全媒體記者 張磊 許瑤 王鏡 沈健)
責任編輯:安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