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高于樂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城市”的不懈追求,是城市發展的底色。未來的理想城市,應是生產、生活、生態、民生關懷的有機統一體。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要加快建設屬于人民、服務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不斷提升可觸可感的發展“溫度”。
上周末,已經走過13年的“政民之約”——“三民”活動述職報告會再度開啟。38個政府部門“一把手”通過“云述職”的方式,在兩天時間里分四場向市民報告一年來的主要工作,3200名市民代表全程線上聽取述職報告并進行評議。
與往年相比,今年“三民”活動的最大特點在于更加突出“民生”二字: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3.07萬人,政策性扶持創業5.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8%;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0所,建成后可提供學位3.86萬個,確保增加普惠性學位約4.8萬個;全年拆除各類違法建設524萬平方米,清理“小廣告”1384萬處,202個老舊樓院得到了整體提升……一組組數字,讓市民深切感受到了其中的為民情懷,也讓凜冬中的城市更加充滿溫情與溫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正因為把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價值標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我們前進的道路才凝聚了最大共識和最大力量。當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期待,攻堅克難,勇毅前行,城市創新發展能力和綜合實力大步躍遷,城市功能品質和宜居、宜業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群眾關切的問題,實施集中攻堅行動,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也要看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們要時刻秉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理念,以人民為中心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凝聚起共同開創青島更加美好未來的強大合力。
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就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以人民為中心,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更體現在能否解決好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上。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傾聽人民呼聲、順應群眾期待,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下大力氣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聚焦讓城市更加宜居幸福,開展城市更新與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著力解決“堵”的問題,持續整治“亂”的現象,扎實做好“美”的文章,推動城市品質全方位提升。要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兜牢民生底線,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過共享發展,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
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還要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體。踏上新征程,我們要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就必須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13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三民”活動已經成為我市政民互動的重要平臺,在凝聚各方智慧、完善政府決策、推動工作落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大批高質量的意見建議被納入市政府年度工作和有關規劃綱要,市民提出的“金點子”源源不斷地轉化成推動問題解決的“金鑰匙”,轉化成便民惠民的新舉措。我們要進一步在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上下功夫,扎實開展好“建言青島 美美與共”我為青島發展獻計策、“星期三問城管”等活動,引導廣大市民以主人翁的責任感積極投身城市建設發展,更多地參與城市治理,不斷凝聚起上下同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一座城市的“軟實力”,體現于每時每刻的人民立場、人民情懷,“人民至上”是讓一座城市美好乃至偉大的秘訣。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邁上新征程,我們要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以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為抓手,推動民生保障創新。持續深化“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工作理念,聚焦群眾出行更加順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共建共享更加宜居的城市。要堅持問題導向,完善體制機制,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以知重負重的膽氣、攻堅克難的勇氣、事爭一流的銳氣,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凝聚起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磅礴偉力,讓青島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1年12月20日1版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