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博物館“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的延續展,“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文獻展”正在市美術館羅馬廳展出。12月21日下午,來自青島初級實驗中學的學生們在藝術家、青島理工大學王偉業老師的現場講解中走進了這位黃土畫派創始人的美術世界。作為第五套人民幣票面毛澤東畫像的創作者,劉文西也被稱為“14億人看得最多的畫家”。畫展展期將至本周日。

本次畫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青島市美術館傾全館之力,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深度合作,為文藝工作者和廣大市民群眾呈現了一場藝術水準精良的展覽。
劉文西(1933——2019),浙江嵊州人,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西安美術學院研究院院長、教授。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以精湛的技藝和情感豐沛的筆墨創造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藝術形象與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對我國當代水墨人物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今年的10月10日,“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次“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文獻展”亮相青島,是國博展覽的延續展,不僅表達了對老畫家的深切緬懷,更是對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人民的歌頌,彰顯人民對藝術家的滋養。

記者在現場看到,人物畫在展覽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他筆下的人物彰顯嚴謹的造型和粗獷陽剛、淳樸濃烈、氣勢雄健的筆墨語言。其中有數幅名為《院明》的作品,描摹了二十里鋪村的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歷程,從5歲畫到了50歲。在畫作一旁的說明中,附有劉文西的自述,他說:“與老鄉在一起,日子過得很豐富,很充實,同時也畫了不少速寫,光是在陜北的速寫我畫了二萬張以上。有的村上的小姑娘,我從她五歲時畫她,十二歲戴上了紅領巾畫她,一直到她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三十歲、四十歲又畫過她,…真是看著他們長大,我們與老鄉吃住在一起,了解他們的生活、心情、性格和人生故事。”展覽中的每一幅畫作都值得久久凝思,細細品味。

劉文西一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終身扎根西北黃土地,在其60余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踏遍陜北的溝溝坎坎,在與農民朋友的共同生活中觀察勞動人民的形象特征、精神氣質與時代印記。他創造性地將中西融合的寫實主義中國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其開創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與時代特色的“黃土畫派”,已成為當代中國畫壇的藝術勁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