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1日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機構投資的決策趨于謹慎,企業募資顯得尤為珍貴。
最近,全球領先的高精度3D機器視覺方案服務商小優智能科技獲千萬級融資;專注于脊柱內鏡器械等手術用醫療器械產品研發和生產的青島智興醫療完成千萬級A輪融資,投后估值過億元;研發世界領先水平高端飛行質譜儀的融智生物也達成了新一輪C輪過億元的投資意向。
這三家“明星”企業,都是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孵化”成果。帶企業參加融資對接會、讓企業與投資機構建立聯系、幫企業梳理更清晰的商業模式……對于在孵企業來說,市工研院的意義遠不止一個物理空間的載體,更是一個全方位推動企業發展的“加速器”。
打造“標桿”,20項資質加身強化孵化鏈條
在青島,提起孵化載體,就不能不提市工研院。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軍民融合孵化類服務機構、中國青島留學生創業園、市級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市級雙創示范基地……20余項資質“加身”,市工研院連年獲得國家A類優秀孵化器,在青島孵化器績效評價中排在榜首,是名副其實的標桿示范孵化器,在全市創新創業方面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
從2012年運營至今,市工研院現在已是占地86畝、總面積6.2萬平方米的科技園區,孵化成果十分亮眼。
市工研院院長滕云楓介紹,目前,圍繞儀器儀表、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園區累計引進和培育項目超300個,其中既包含日東(青島)研究院、中船重工710所等8個研發中心,也包括2名院士、13名“泰山學者”等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創業項目。園區企業總注冊資本超20億元,實現相關產值50億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
孵化載體的“成效”,最直接的體現是企業的發展。在市工研院,像小優智能和智興醫療這樣融資過千萬的企業不在少數,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高科技企業正茁壯成長。
數字最有說服力。市工研院已培育了高企50余家,估值過億元的企業超15家,準上市企業4家,企業獲得各級科學技術獎勵共15項,獲得青島市重大專項立項3項;企業獲得包含全國創新創業大賽新材料行業亞軍、青島市創新創業大賽一二三等獎等在內的各類獎項近60項;企業技術研發能力超前,獲批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市技術創新中心。這樣的成績,即使放眼全省也毫不遜色。
這些數字背后,是市工研院以“打造產業創新孵化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育成轉化”為使命,圍繞儀器儀表及高端裝備制造方向,通過集聚科技創新資源、引進服務科技創業團隊、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鏈條,搭建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平臺化培育,企業需求一站配齊
采訪中,不少企業把市工研院喻為自己的“福地”,因為在這里,企業可以獲得“一站式”的創業服務,共享創業發展的“家園化”平臺。
在市工研院內,投資4000萬元的青島市科學儀器創新孵化公共研發服務平臺高效運轉。通過與國內外及青島市多家科學儀器科研機構合作,平臺以協作建設分中心、技術眾包等多種形式,提升公共研發服務能力,為儀器儀表領域的創業者提供研發及中試過程中的核心部件研發及加工服務、工程化服務、產品評價、協同研發等專業服務,同時提供創業輔導、知識產權、投融資等全鏈條的孵化服務。
對企業來說,只要有相關研發需求,就可以帶著需求上平臺,一站式獲得從研發到中試的全流程配套服務。目前,平臺已累計服務企業300余家,簽訂技術服務合同近400份,不僅為創業企業提供了完備的研發服務,更有力地推動了青島市科學儀器產業發展。
企業在市工研院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青島精銳檢測有限公司技術領先,但發展一度受市場開拓所限。不久前,企業負責人參加CEO下午茶活動,與在市場開拓領域頗有優勢的通銳分析檢測技術服務(青島)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雙方未來將在市場、技術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補齊各自發展“短板”。
CEO下午茶是市工研院的特色服務活動,通過讓企業負責人坐在一起聊天,可以高效、便捷地打通不同企業間的合作,上下游產業銜接、跨產業建立合作已經成為常態。市工研院院長助理銀紅梅告訴記者,在市工研院這樣的服務不在少數。組織創業服務團隊,優化創新服務模式,通過政策解讀、材料審核、一對一輔導等方式為園區企業提供多維度幫助,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通過搭建起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市工研院用“雙平臺”模式同時滿足企業日常事務和技術支持方面的服務需求。
對于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來說,融資有時候能決定生死。市工研院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并舉,助力企業對接資本市場,采用實地對接、項目路演、金融“四長”會議等投融資服務,將多項科技金融產品包括集合貸、人才貸、補貼貸等在園區先試先行,已累計幫助園區企業獲得融資貸款6億余元,有效解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青島鵬鋒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就享受到了其中的福利。公司副總經理張蘭娜告訴記者,在人工智能領域深耕,企業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不久前,公司參加了市工研院組織的金融對接會,一次性接觸到了多家銀行的科技支行,他們參會才知道,知識產權質押可以實現低息貸款。會后,公司與浦發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企業有了更多資金來源。
為了更好地覆蓋企業需求,目前,市工研院已累計吸納20余家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相關專業服務,人力資源、法律、財務、知識產權……每周一個主題,提前收集企業需求,安排專業團隊進園區針對性解決企業現實問題,使企業足不出園就可以享受到各種服務資源。
定制化服務,每家企業都能“一對一”
提起在孵企業,滕云楓頗為自豪。一方面,是因為這些企業都是從源頭初期孵化到發展壯大的;另一方面,這些企業都是“三高”企業:高水平創新、高標準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怎么讓這些優質企業得到最好的服務?市工研院給的答案是:“一對一”讓每個企業都享受定制化“保姆級”服務。這就要求園區內有強大的服務團隊,對每家企業的特色、模式、發展階段有深入了解,能“沉浸式”為企業發展提供合理建議和服務。
青島發現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申報了高企。總經理劉涵蘊告訴記者,這是園區服務人員“推著”他們進行的。“我們入駐四年了,園區的服務團隊比我們自己都了解企業。今年高企申報前,工作人員就找到我們,提醒我們符合條件,可以進行申報了。”隨后,企業參加了幾次培訓會,開啟了申報流程。讓劉涵蘊頗為感動的是,園區的服務人員一直全程陪伴,為了不影響企業正常工作,服務人員都是下班后登門指導,經常和企業討論到深夜。
這樣的定制化服務不勝枚舉。疫情爆發初期,青島發現科技就重拾“老本行”,利用此前的服裝加工生產線進行防疫物資的生產。園區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后,48小時內幫企業聯系解決了上游生產材料的需求,還對接了海氏海諾集團,讓后續的銷售也順暢起來。
劉涵蘊感慨萬千,因為生產防疫物資所得不僅讓企業增添收入,緩解了資金壓力,更意外地打開了海外客戶市場。“我們現在致力于通過智能系統集成和硬件開發相組合,為酒店等提供智能服務。原本打開海外市場還需要找路子,結果通過防疫物資銷售,我們意外對接上了加拿大的市場,現在合作十分順暢。”他說,“市工研院是我的福地。”
為了滿足企業多方面的需求,市工研院跟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層次提供以創業必修課、創業導師、科技金融三大核心為支撐的差異化服務,形成了包含30余門創業必修課、40余名專家組成的創業導師隊伍、10余支合作投資基金和園區集合貸款在內的全套服務模式,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青島鵬鋒誠醫療在入駐以前,已經考察了嶗山、城陽、即墨等地的多家孵化載體,直到接觸了市工研院,一拍即合,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入駐。
如今,入駐不到半年,青島鵬鋒誠醫療就相繼在2020青島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青島賽區)和中國醫療創新創業大賽上獲得佳績。張蘭娜說,這得益于市工研院為企業定制的賽前培訓,“賽前,市工研院邀請擔任過大賽評委的專家現場給我們輔導。專家建議我們的非主觀高精度高穩定性視力檢測儀產品不僅可以與醫院進行合作,更應該與學校合作,我們據此增添了盈利模式,在正式比賽中得到了認可。”(青報全媒體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