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青島市南,每走一段路,總能“撞”見些意外之喜,蒼翠的綠植、潔凈的海邊,活潑靈動……每望幾眼,都能心醉神馳于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今年以來,市南區以“全域景區”標準,創建“精致、精細、精品”的市南品牌,創建“一把掃帚掃到底”新型城市管理運行機制,解決轄區3000余個開放式居民樓院的保潔標準不統一問題;持續增加公園面積、大力推廣立體綠化,為城市增花增色、添綠添美,打造“人在城市中,城在公園里”的全域綠色生態環境,努力打造美好生活典范區,成為深受國內外游客 喜歡的青島城市客廳。
為解決“各管一攤”“各掃門前雪”的情況,市南區整合區內力量,統籌全區城市管理工作力量、資源,實現全區城市管理工作一家實施,做到標準統一制定、隊伍統一管理、資源統一調配、任務統一實施。
“我們打破了原本環境衛生管理條塊分割的局面,在原有保潔區域的基礎上,將全區 3211 處開放式居民樓院及甬道全部納入城市管理系統作業范圍,將掃帚延伸到居民家門口和雨水篦、變電箱、綠化帶等‘犄角旮旯’和‘邊邊角角’,真正實現無縫隙、全覆蓋。”市南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外,全區制定《市南區環境衛生保潔手冊》《市南區開放式居民樓院養護標準》口袋書,人手一冊,保潔人員按照標準·開展工作,實現了院內院外一個標準、清掃保潔無縫銜接。”
改革后的城市管理工作如何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標準,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為此,市南區深化工作流程再造,科學劃分工作職責,實行網格化管理,實現城市管理的高效高質。在前海一線及重點區域劃分 97 個網格,按照定人員、定區域、定時間、定責任的“四定”原則,實行分格管理,責任到人。同時,按照全面覆蓋、面向基層的原則,將城管執法中隊力量全部下沉到街道社區一線,實現重心下移,執法“到底”。“‘一把掃帚掃到底’打破了原來環境衛生管理條塊分割的局面,實現了清掃保潔管理的無縫銜接,有效解決了樓院內、外環衛保潔水平差距大、各掃門前雪和犄角旮旯踢皮球的問題,提升了市南城區環境衛生綜合管理水平。”市南區城市管理局局長許群表示。
“創新督促檢查考評形式,發揮數字化城管監督平臺作用,邀請居民群眾參與監督、發現,是我們為促進城市管理和市容環境水平的不斷提升,打造“精致、精細、精品”環境品牌的有效手段。”市南區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城市管理質量如何,居民最有評判權。”
全區定期實行“漫步市南”行動,劃分東、中、西及沿海景區片區,區領導帶頭,城市管理系統班子成員全員分片包路,對全區 841 條道路和全部樓院進行巡查督導,每日兩次、每次不少于2 小時;巡查人員隨身攜帶工具,隨手清理垃圾,大件垃圾第一時間聯系責任單位清理。同時,充分發揮數字化城管隊伍作用,用好智能指揮系統,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和執法的效能和精度,做到問題第一時間督辦、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反饋。不斷發動居民參與共同監督,市民還可以通過“點·靚青島”微信小程序,對城市管理問題進行舉報,目前接到市民有效投訴6997件,辦結6970 件,結案率99.61%,3月至11月應發放獎勵金額139940元,各街道辦正有序發放中。“天山社區里大多數都是開放式樓院,經過金門路街道的集中整治,徹底拆除了圈占綠地的柵欄、亂堆亂放的雜物,對已被毀壞的綠地進行了重新栽植,并安裝上晾衣架、公共桌椅等,方便居民生活休閑。”天山社區居民、樓長范愛玲說,而整治一新的開放式樓院公共區域保潔工作也由市南區城市管理系統統一負責,“從日常的實際情況來看,我感覺還是一直維持著不錯的衛生保潔水平的。”開放的樓院有保潔員了,背街小巷和甬道有人管了,連家門口的變電箱之類的犄角旮旯都掃到了……一件件事兒完全辦在了居民的心坎兒上。除了積極加強樓院環境衛生整治,市南區還持續增加公園面積、大力推廣立體綠化,為城市增花增色、添綠添美,讓綠意綻放在老舊樓院當中。江蘇路街道辦事處對伏龍山路7號的綠化帶重新進行了設計規劃,補植了新的樹木、花苗,移除了死樹枯枝,并對花草樹木進行了藥物噴灑、修剪,做好日常養護。“我們原本是老舊小區,雜物多,環境也亂糟糟的,”齊東路社區居民李洪慶說道,“現在可是不一樣了,整個樓院的顏值都上升了,干干凈凈、清清爽爽不說,綠植都換新了,看著可舒心了。”秉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思想,市南區真正實現“一把掃帚掃到底”,“掃”出潔凈如新、滿目青翠的市南特色景致。(文/趙曼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