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南區法院深入貫徹最高院關于推動新時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與審判主責主業深度融合,以智慧法院建設為支撐,以專業化審判為切口,立足區位實際謀發展,依托科技創新拓空間,擦亮金融審判之窗,廣開司法為民之門,致力打造具有市南特色的城區專業化、智慧化法庭——金門路人民法庭,以高質量的司法服務回應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省委主要負責人等領導在金門路法庭視察調研時,對法庭的金融審判等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服務經濟高地,優化營商環境,做專金融審判
針對轄區金融產業聚集,金融案件批量化、類型化等特點,市南區法院根據山東省高院構建人民法庭新格局19條意見,進一步明確金融類案件分配標準,對辦案力量進行重組,將自主研發的金融E審平臺與金門路法庭獨特的區位優勢相結合,探索將金融類案件集中到金門路法庭進行辦理。借助金融E審平臺的智能身份識別、證據信息比對、智能排期、文書自動生成等功能,法官可批量完成在線立案、智能排期、庭審聯審等工作。平臺與23家金融企業數據庫對接,開辟在線訴訟“綠色通道”,企業只需點擊相關按鈕,即可實現立案繳費、文書簽收等事務一網通辦,實現了金融類案件全流程、智能化、高效化在線審理,今年已審理案件超過1000件,為轄區金融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保障。
打破區域束縛,拓展云端模式,做強訴前調解
金門路法庭轄區內有金門路、珠海路和香港中路三個街道辦事處。一方面,金門路法庭主動融入社會綜合治理大局,與15個居民委員會建立共調機制,為社區群眾提供“入戶式”“家門口”的調解服務。與當地公安派出所簽署共建協議書,聯合青島市銀行保險業糾紛調解中心合作建立“道交糾紛調解工作站”,采用訴前“點對點”模式調解機動車交通事故案件,已累計化解道交糾紛案件700余件。另一方面,金門路法庭堅持以改革的思維破解空間不足難題,上線E調解云平臺,吸納省內外20余家行業調解組織入駐平臺,與北京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共享調解資源,并同步成立“指導法官+人民調解員+特邀調解員”的E調解工作室,將訴前調解工作從線下搬到了線上,法官可自由調度使用網上調解資源,根據被告人所在地及不同案由指派調解組織,不再囿于本區域的調解資源,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線上線下雙軌并行、內外貫通全程聯動,將800余起案件化解在云端,真正踐行了做群眾“知心人”,解群眾“心上事”的工作理念,實現了“調解在線、和諧無限”的工作目標。
金門路法庭主動與街道辦事處對接,共同創建無訟社區,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逐步形成“多元調解+司法確認=案結事了人和”的新路徑,將大量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建立法庭、街道辦事處、司法所三級矛盾糾紛數據共享機制,定期為市南區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進行業務培訓,凝聚合力開展調解工作,利用街道辦事處貼近群眾的“情感優勢”和人民法庭、司法所的“法律專業優勢”,對社區內發生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打通了司法服務“最后一公里”。與金門路街道辦事處聯合設立“法官巡回工作站”,并設置巡回法庭和“法治大講堂”,定期在巡回法庭公開開庭審理物業糾紛、侵權糾紛等案件,邀請轄區居民旁聽庭審;推廣“司法服務App”,及時了解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啟“訂單式”普法,針對性舉辦“法治大講堂”20余期,“法官巡回工作站”變身社區群眾學法“打卡地”。在疫情期間,金門路法庭還推出“云講堂”,讓法治精神飛進千家萬戶。
聚焦服務質量,強化功能整合,做優便民服務
人民法庭作為國家審判體系的“神經末梢”和“基層土壤”,是國家司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前沿,也是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理的排頭兵。下一步,市南區法院將持續創新推進專業化、品牌化、特色化人民法庭建設,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法院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喬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