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游戲玩家或者搞藝術設計的朋友來說,“廢土”題材肯定不陌生。所謂“廢土”,通常講的都是全球核大戰、地球文明瀕于毀滅,少數人類幸存掙扎求生之類的故事。冷戰結束、美蘇之間不再有幾千枚核彈頭互相瞄準后,拍這類題材電影的大部分都是美國。
最近,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美俄法英的國家元首,罕見地一致發表聲明,稱“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五大國同時強調,現存核武器必須只能用于防御目的,而且各國要嚴守核不擴散原則,有核國家互相之間不瞄準也要嚴防核武器被意外發射。聲明還強調,要通過各種形式談判進行“核裁軍”,最終締造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
聯合國成立以來,五常國家元首共同聲明可以說屈指可數。這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常領導人首次就核武器問題聯合發聲,說明“核擴散”甚至“核戰爭”是個現實問題,不光停留在電子游戲、影視作品里。

五國領導人關于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圖源:外交部官網)
一
回望2021,核武軍備與國際形勢不容樂觀。
2月,法國宣布啟動第三代戰略導彈核潛艇研發生產項目,計劃建造4艘該型潛艇并于本世紀30年代投入使用;3月,英國發布國防政策文件大幅擴充核武庫,將核彈頭上限由180枚增加到260枚,增幅超40%;歲末,俄羅斯與烏克蘭調兵遣將,戰爭陰云一度籠罩東歐;同時,美國為推進“三位一體”核力量更新換代不斷蓄力,首批兩架B-21“突襲者”轟炸機已制造完成,計劃2022年首飛……
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實戰部署核彈數量有增無減。2021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報告,全球可部署核彈數量由9380枚增至9620枚,實戰部署數量由3720枚增至3825枚。
中俄英法美,擁有核武器的五個國家,沒有誰真想打“核大戰”,也沒人喜歡看見“核擴散”繼續蔓延。大家的誠意都擺在那兒,但誠意的程度恐怕各有不同。
要說誠意最足的,就是中國。中國是核大國里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三原則的國家。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后發表的聲明講得很明確,“中國發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國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正是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要消滅核武器”。
但凡擁有基本理性的人都知道,用動輒毀滅一城一國的核武器,甚至冒著毀滅人類的風險去打核戰爭,那是瘋狂,“核戰爭”沒有贏家。
不過,“核戰爭”沒有贏家,不代表“擦邊球”沒有贏家。對某些戰略處境不妙的國家來說,在核武器議題上打“擦邊球”的吸引力難以抗拒。
啥意思?所謂核武器議題上的 “擦邊球”,是說一些擁核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玩雙重標準,尤其是單方面放松或收緊針對特定對象的“核擴散”力度。如果放任這種行為,不僅引發事實上的核擴散,甚至可能招致核戰爭。
說白了,他講的“核戰爭”跟你提的“核戰爭”不是一個標準,他說的“核不擴散”跟你認為的“核不擴散”也不是一個標準。
舉個例子。在美國國內,時不時會冒出一種傾向,要求研究“低小微當量”核武器。理由冠冕堂皇,說可以用在反恐戰爭中,打擊隱藏在山區、地洞里的恐怖分子。大家都知道,美國嘴里反的“恐”幾乎要成薛定諤的貓了,沒個邊,早就泛化了。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如果美國真這么干,毫無疑問,將會嚴重刺激對美國有想法、還有核能力的國家,使之大力開發核武器,形成實質上的核武器軍備競賽。而且,所謂“低小微當量”核武器,門檻放得這么低,美國就能確保跟其他大國之間偶發沖突時不隨意使用?萬一用了“低小微當量”核武器,對手是否也得用核武器應對?
照這么推演,核戰爭真就離人類不遠。

2017年,美國民眾集會呼吁避免核戰爭。圖源:外媒
二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公約》,聯合國五常國家是合法擁核。但還有三個事實上擁核卻沒能取得合法地位的國家,以及到底有無核武器也很“薛定諤”的以色列。按理說,這些國家應當被一視同仁地制裁,且被國際原子能機構等相關專業國際組織嚴密監視和監管。但事實上呢?因為印度是“民主國家”,美國對其進行了一番“制裁”之后,又想將其列為“核供應鏈國家”,非常諷刺。
解釋一下,《不擴散核武器公約》里有一個機制,擁有核技術供應能力的國家,可以通過加強核出口管制,防止敏感物項出口到未參加《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國家。這個機制是1975年搞出來的,而印度第一次核試驗是1974年。
滑稽的是,印度就是不肯加入《不擴散核武器公約》——一旦加入,自家核武器就不保了。這樣的國家,美國竟承認其算作“擁有核技術供應能力的國家”,認可其放心大膽地進口各種核技術和核材料。這是想幫印度生產更多的原子彈?還是打算讓《不擴散核武器公約》有名無實?
對地球人來說,《不擴散核武器公約》是約束核擴散和核軍備競賽的最大保障。但顯然,一些“民主國家”對此不當回事,合則用,不合則棄。說穿了,在美國看來,印度“民主”,所以他們的核武器沒問題,可以搞;至于伊朗,那絕對不行。
當然,美國也有不玩“薛定諤”的時候。但那更危險。比如,美國簽了“核戰爭打不得”的聲明,但也正是美國正牽頭幫澳大利亞造核潛艇,還拉著英國一起。
的確,核潛艇不是能直接炸響的核武器。但核潛艇的核動力技術,卻可以成為通向核武器的鋪路石。道理很簡單,你研究明白了核動力技術,知道怎么操作安全,這是好事。但同時,你也就知道了怎么操作危險,繼續研究下去,方向自然就是核武器。
就民用核電站、科研用反應堆來講,都可以列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一點風吹草動,都能讓國際社會快速反應。但軍用核潛艇里的核反應堆呢?澳大利亞能大大方方地讓國際原子能機構派人進去安裝攝像機并且實時傳輸數據?真要這樣,那也就稱不上軍用了。

美國海軍“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圖源:外媒)
三
盡管安理會五常簽署了關于核武器的聲明,但這個世界上,依然存在許多可能導致核戰爭風險的因素,而且被一些大國刻意忽視甚至出于自身利益地玩弄著。
有人問,俄羅斯不也經常說動用核武器保衛自己的領土和主權嗎?其實,俄羅斯也是尊奉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的(蘇聯1982年宣布,俄羅斯獨立后繼承之)。到了1995年車臣戰爭,俄羅斯發現西方國家拼命支持車臣分裂主義分子,這才反應過來自己上了當,于是又把核武器抬到了保衛自己的頭號工具地位上。一朝被蛇咬,總得有一物傍身。
至于英法,作為美國的盟友,二者在核武及防務上是追隨美國的。比如前面說到,英國2021年3月宣布擴充核武庫,其實是與美國“印太戰略”聯動。新任美國政府愈發重視“印太地區”,英國自然把注意力投向該地區——派遣“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斗群前往亞太地區就是明顯舉動。
而對美國的核政策,全世界必須時刻保持高度關注和清醒。“聽其言觀其行”,這話什么時候都不過時。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