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2日訊 今天上午,2020(第五屆)青島海洋科技國際展覽會在青島藍谷開幕,500余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效、企業紛紛攜海洋科技領域最新科技研發成果亮相青島海科展。由中科院聲學所與南京銳聲聯合研制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列在本次展會上首次向全球公開發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完全國產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列,系海洋探測領域的關鍵“卡脖子”裝備。
首次亮相的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列。
中科院聲學所副所長楊軍介紹,本次展會上發布的阻尼陣列產品,攻克了大深度陣列水聽器設計、阻尼護套設計及實現工藝、微弱信號超遠距離傳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已經完全可以替代國外裝備,而且在最大工作深度、設備生存能力等一些關鍵性能指標上有顯著提升,打破了先進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在海洋研究和開發以及海洋應用等領域,具有重大價值。該技術同是也是中科院聚焦國家最關注的重大領域,把國際上先進國家的“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清單任務之一。
“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列可以像人的耳朵一樣,拾取水下的聲音信號。它的作用相當于雷達中的天線。” 中科院聲學所研究員曹建國告訴記者,深海低噪聲毛發阻尼陣列的外層編織有阻尼纖維護套,能夠有效降低因拖拽、海流和波浪所引起的陣纜抖動。“降低抖動之后,陣纜自身噪聲降低,就可以聽得更遠。”
據悉,該阻尼陣列產品的技術難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由于布放深度可達6000米,必須解決傳感器的耐壓問題;其二,該阻尼陣列產品必須滿足毫伏級微弱信號長距離傳輸的要求;第三個難點在于阻尼結構的編織工藝實現。“此前這種產品只有一個國家具備相應的設計制造能力,屬于該領域的卡脖子設備。現在我們國家實現了全國產化,不再受制于人,其使用成本也大大降低。”曹建國介紹,未來,該阻尼陣列產品將在石油勘探、海洋環境噪聲研究、目標探測等領域有廣泛應用。(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萌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