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3日訊 近年來,即墨區農業農村局深化農業農村領域改革,聚力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業園區創建、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等方面創新突破,積極打造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現代園區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區集中的發展模式,努力探索鄉村振興的“即墨路徑”。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
在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即墨區積極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工作路徑。

在青島地區率先出臺《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意見(試行)》,并在靈山街道花鄉藥谷雙創中心完成了首張《農村土地經營權證》頒發,審核登記土地2095.46畝,涉及5個村莊,是青島市發放單體面積最大的農村土地經營權證。通過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在加快土地流轉的同時,指導鎮村建立起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體系,建立完善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在靈山街道、大信街道、龍泉街道、移風店鎮4處鎮街開展土地流轉整鎮試點。支持發展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農村黨組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區農村承包地總面積為94.63萬畝,流轉面積為43.02萬畝,占比45.46 ;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66.24萬畝,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70 。
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進產業向現代園區集中
堅持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產業集約發展的重要載體,指導鎮街在每個社區同步規劃建設產業園區,明確主導產業,培育引進龍頭企業,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振興。
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和《關于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大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的扶持力度,發展高質量現代數字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和產業強鎮創建工作,組織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產業強鎮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市級田園綜合體9個。
瞄準現代種業這一農業“芯片”,做好現代種業文章,推進青島國際種都核心區建設。印發了《關于建設青島(移風)國際蔬菜花卉種子產業園的意見》,構建以種業產業鏈條為主導,種業企業為主體,種業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著力打造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產業園已累計引進現代種業項目14個,種業企業37家,涉及500余個蔬菜、花卉品種的研發和培育,實現了種業產業的集聚發展。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推進人口向新型社區集中
將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列為財政投資重點項目和為民要辦事實之一,今明兩年安排2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于支持8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
今年在靈山花香藥谷、龍泉蓮花田園、移風七彩田園和鰲山茶香梅谷4個條件成熟的區域先行重點打造。按照片區化規劃、景區化打造、園區化建設的要求,以項目引進為基礎,以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為支撐,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通過抓鎮促村、整鎮推進、全域提升,將土地規模經營、村莊布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田園綜合體和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全面推進農村社區化服務,因地制宜打造產居融合新型社區,加速低效土地高效使用盤活,帶動群眾到園區就業、向社區集聚。靈山街道、大信街道采取“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市場運作、自我平衡”模式,實施了12個村莊2500余處房屋拆遷,建成產居融合新型社區。其中靈山孟沙河社區投資23億元,對7個網格村實施改造,配套建設了黨群中心、養老中心、大數據智慧社區平臺和社區幼兒園等服務設施,村民足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城市化的公共服務;村莊集體收入從不足100萬元、增長到700萬元,村民成為得股金、薪金和租金的“三金”農民,戶均增收2萬多元,成為“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的產居融合新樣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鞏榮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