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5日訊 日前,圍繞中山路規劃配建的李村路停車場完成竣工驗收,正式投入使用。至此,自去年以來,西部老城區已經投入使用的停車場便達3個——萊州路、李村路、嶧縣路停車場,共提供車位700余個。
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改善老城區周邊停車難現狀,打通發展筋脈,提升歷史城區資源流量導入和承載能力,去年以來,市北區結合中山路規劃提升改造方案要求,規劃建設萊州路、李村路、嶧縣路、聊城路、上海支路停車場,可提供停車位1000余個,將與中山路步行街改造、隧道交通、地鐵建設、街區微公交等項目一起,搭建歷史城區交通網絡。目前,萊州路、李村路、嶧縣路停車場已建成投入使用;上海支路停車場已完成場地清理,將于近期啟動建設;聊城路停車場已完成施工圖審查,正在進行土方開挖和支護施工。
聊城路停車場效果圖。
與此同時,市南區也在積極破解老城停車難的尷尬。位于泰安路、濟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以及肥城路圍合地塊的六街口機械停車庫工程已經開工建設;近日,位于中山路的地下商業設施——中山商城停業,計劃與禹城路商城打通后,規劃建設停車場,初步預計設置1500個車位。
記者了解到,由于歷史原因及規劃條件限制,歷史城區內的街區道路路網密集尺度小,內部交通人車混行、停車難、停車亂等問題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交通出行。經測算,僅四方路、館陶路、上海路片區三個核心歷史街區就需停車位4404個,而現有停車泊位數只占一半,車位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完成修繕后的歷史城區產業運營需要。
城市更新,補齊公共服務設施是關鍵。但寸土寸金的老城向誰要車位?答案是地下空間。記者注意到,這些新建的停車場大都綜合利用地下空間而建,有的還充分采用了垂直升降類、平面移動類、多層循環類等立體停車設備,提升停車潛力,有效增加停車泊位。
與此同時,停車場的地上空間則被規劃為街角綠地、公園等,彌補周邊居民運動休閑場地的“空白”,為老城區引入新業態,吸引年輕人加碼。如聊城路停車場地上將建社區體育中心,建筑面積2591平方米,擬作為運動場館使用;六街口機械停車庫出入口則規劃采用鋼構架幕墻形式,地面設置綠化及鋪裝場地,采用時令花卉、常綠灌木喬木和色葉喬木搭配種植形成街角綠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