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奧人”,“眼鏡飛人”胡凱的定義有些與眾不同。2008年,他作為運動員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如今他已是北京冬奧組委志愿者部綜合處處長。胡凱說,他就是從當運動員開始,了解到奧運會志愿者“有多么的了不起”。“作為一個青島人,我希望以志愿者的身份,來為在寒冬里舉辦的北京冬奧帶來一束溫暖的光。也希望這束光能夠穿越中國大地,照回我的故鄉。”
李龍剛和胡凱“眼鏡俠”橫空出世戰夏奧
眼鏡俠胡凱,曾是青島乃至中國田徑的一道閃電“橫空出世”。2005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百米大戰,他一舉奪魁,為中國田徑摘得第一枚百米飛人大戰的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成為第一個進入百米第二輪的中國選手。
1982年,胡凱出生在青島的一個普通的家庭,高中就讀于青島第三中學。直到高中,一次“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當時就是學校組織運動會,我報名參加了跳高比賽,沒想到成績還不錯,被學校的教練相中,開始練習短跑。”直到那一刻,胡凱身上的運動天賦才被挖掘。2001年,才參加了三個月系統訓練的胡凱,參加了清華冬令營并被教練李慶相中。當年的高考,胡凱以572分的高分,順利進入清華大學,并成為了清華田徑隊的一員。2004年初出茅廬,胡凱在全國田徑大獎賽總決賽中一鳴驚人,一舉拿下了100米和200米的雙料冠軍。2005年土耳其伊茲梅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胡凱跑出了10秒30的佳績,成為世界大賽中第一個拿到百米冠軍的黃種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胡凱迎來了自己運動生涯的高光時刻,他代表中國4×100米接力隊歷史性地闖入決賽,并成為首位進入奧運會百米比賽第二輪的中國選手。“作為運動員,我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奧運會都參加過,也沒什么遺憾了。”胡凱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運動生涯。
默默奉獻服務冬奧會
2013年,胡凱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離開了田徑場,胡凱接下來的人生規劃,就是為體育教育繼續做貢獻。“讀博士期間我就當了輔導員,從事這么多年體育工作,想把積累的經驗和經歷傳授給學弟學妹,讓他們少走彎路。”
2016年,胡凱離開清華大學團委,正式加入校體育部工作。在日常體育教學之外,他還為學校搭建體育競賽體系出力,除了普通學生運動會,還有戶外鍛煉等。胡凱在學校選拔了一批體育優秀生組成代表團,這些優秀學生被授予了回到院系指導學弟學妹們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任務。“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體育在塑造人格、磨練意志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因為如此,它在清華大學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他說。
在學校做學生教育工作,讓胡凱也再次接近了志愿者的工作。“這讓我回憶起當運動員時,對志愿者的感受,后來明白了,志愿工作最成功的表現,是運動員需要時就出現,不需要就不出現。確實,當年不管我們在哪里有需求,志愿者就會及時出現,否則就跟不存在一樣。我覺得這就是志愿者的培訓工作到位的體現。
2019年11月,胡凱在清華完成70年國慶游行方陣工作任務。當時,聽說2022北京冬奧組委要成立志愿者工作處,為志愿者服務做準備。胡凱覺得,自己是高校出來的,也有奧運經歷,并有志愿服務管理經驗,“能夠投入冬奧會籌辦工作,非常幸運,希望用自己所學,以不同身份為國出一把力。”作為奧運選手,胡凱的視角和官員、媒體和觀眾肯定都不一樣。選手是志愿者的服務對象,他們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奧運會的志愿服務是否到位。“作為參賽選手,我更真切感受到中國舉辦奧運會的震撼,感受到觀眾的熱情。“胡凱說。
把感動傳遞給更多冬奧人
如今已是北京冬奧組委志愿者部綜合處處長的胡凱,在回顧自己的轉型時說,很多時候,與其說是自己的選擇,不如說是順其自然。“我的人生目標就是繼承和傳遞體育精神。比方說,我希望把自己的訓練經驗傳遞給師弟師妹,所以就做了清華輔導員,在工作期間我深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參與了很多學生工作。做學生工作后,覺得這很適合我,就留在了校團委。在學校了解了大眾體育的運作模式,就轉到體育部,專門負責相關工作。這次來冬奧組委,也很順利。就是因為自己擁有在高校帶學生,帶體育活動的經驗,了解學生的思路,了解運動員的需求,自信能把工作做好。”
作為一個特殊的“雙奧人”,胡凱還特別希望,能把13年前在北京奧運會上受到的感動,也傳遞給如今的冬奧人。“我對2008年奧運會記憶中最感動的那個點,是閉幕式上的一個環節,把所有運動員的笑容都展示在環場的大屏幕上,貼了一圈。那一幕讓我特別感動。賽場上的笑容最具感染力,那是我才知道什么是奧林匹克大party。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微笑可以把志愿者和體育人融合在一起。聯系到奧運精神,凝聚的不僅是體育人,還有志愿者,人類向上的力量。這種感動,從2008年一直激勵我,關注體育,從事體育,熱愛體育。”胡凱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許諾)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