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委員、青島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悅:
健全互花米草生態防治長效機制
維護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可持續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24日訊 互花米草是膠州灣濱海濕地典型入侵物種。《山東省互花米草防治實施方案》提出“經過三年治理,全省存量互花米草基本消除、互花米草擴散態勢得到基本遏制、綜合防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為解決互花米草的生態入侵問題,山東省海洋局等有關部門自2020年5月起開展全省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當前,青島市分布的1312.09公頃互花米草已經全部刈割完成,翻耕面積達總面積的80%,治理進度全省領先。但已實施的互花米草治理工程案例表明,由于互花米草具有強大的擴散與繁殖能力,‘刈割+圍淹’或‘刈割+翻耕’等現有工程方式都不能徹底解決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問題。” 結合多年的研究,省政協委員、青島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悅認為,必須從評估、管理、技術三方面入手,持續科學施策,建立健全互花米草生態防治長效機制,從根本上維護山東省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李悅建議,互花米草分布有明顯的區域特征,要基于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和現場踏勘,結合區域水文、土壤、人類活動等因素,識別互花米草的潛在適生區域,科學評估互花米草治理效果和入侵風險,防范二次入侵。要根據目前治理經驗,對互花米草可能入侵和擴張的區域,分區建立完善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方案支撐”的綜合體系,通過實時監測早期預警、科學進行風險評估、提供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支持等系列措施,建立“三位一體”的管理體系。要科學建立適宜不同潮灘生境的互花米草治理技術體系,選用適宜技術限制互花米草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控制入侵的目的。充分開展成本-效益分析,評估不同技術模式下二次入侵防治技術投入-產出情況,力爭實現經濟有效的技術支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王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