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破10億播放量的爆劇《開端》,你看了嗎?
隨著劇情接近尾聲,一些心理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話題:
遇到壞人時該怎么辦?
到底是生命重要還是一時的情緒重要?
為什么有的人會出現情緒失控?……
還沒看過的朋友,不好意思哈,以下文字包含輕微的劇透。

劇中,男女主在不斷循環的過程中,逐漸找出了爆炸兇手就是“鍋姨”陶映紅和司機王興德,也找到了他們選擇炸車的原因——
五年前,他們的女兒王萌萌,在這趟公交車行駛到跨江大橋時,強行要求下車,甚至搶奪司機的方向盤。結果下車后不到兩秒,萌萌就撞上了渣土車。
最大的錯誤,肯定在那個嚇壞萌萌的“真正的壞人”身上,在大結局里,真相終究會大白。
然而,除了譴責壞人,我們仍不免感到可惜和難以理解,很多人一定在想:
如果,如果當時萌萌能夠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想個更好的方法對付壞人,比如說讓司機將車直接開到派出所,而不是去搶奪司機的方向盤,司機就不會放她下車,那么她的生命也就不會因此逝去,留下痛苦的父母。
從這件事情來看,情緒穩定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很多時候,情緒穩定,并不是為了看起來成熟穩重,也不是軟弱無能,而是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做到情緒穩定。
01.
真正的情緒管理,并不是消滅情緒
很多人認為情緒管理就是克制甚至消除負面情緒,“情緒化”也常常出現在對女人的負面評價中。
離婚綜藝《再見,愛人》中的王秋雨,就是一個認為情緒沒用的“實用主義者”,他無法理解和照顧妻子朱雅瓊的情緒,也很難感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導致婚姻破裂。 那么,情緒真的那么可怕嗎?像消滅害蟲一樣消滅情緒,人真的可以更自由嗎? 不,情緒并不可怕,而真正的情緒管理,也并不是消滅情緒,而是理解情緒。
a. 情緒是一個幫助我們生存的工具 從生理性上說,情緒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工具。比如我們見到對生命有威脅的動物,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的情緒會促使我們采取應對措施。 如果沒有情緒,就無法喚醒行為,人類也無法活到現在了。 生活中,抑郁、焦慮的情緒,也是在提醒我們,是時候采取一些措施解決眼前的威脅。
b. 情緒是人際交往的手段 嬰兒時期,我們通過哭和笑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與照顧者交流;學會說話和寫字后,我們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別人了解我們的想法。 即使不用語言,還會用肢體動作或其它方式來表達,比如跟伴侶鬧矛盾后,故意不看他不理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試想一下,如果“戒掉”了情緒,我們跟人交往和跟機器交往還有什么區別?
c. 負面情緒同樣有價值 遇到好的事情,我們會笑;遇到不好的事情,我們想哭……我們所感受到的所有情緒,都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過程,并沒有好壞之分。 壞的不是情緒,而是壞情緒導致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我們需要提高的是處理情緒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拒絕情緒體驗,拒絕情緒只會讓我們變得麻木。
很多人以為重度抑郁的患者,是會極度不開心,但其實他們是極度麻木,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是一種快感缺失的狀態。 比如說有人失戀了,他感到很傷心,這種情緒本身就是一個自然反應,有助于他哀悼一段逝去的戀情,哀悼結束才能走出來。如果他屏蔽掉傷心,他是麻木的,那他可能永遠走不出來。
d. 負面情緒需要表達 有人說我不拒絕負面情緒體驗,那我就自己默默消化,不要表達出來,不然別人會覺得我很負能量。 其實情緒的表達并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負能量或者軟弱無能。 有個小男孩,他的父母覺得男兒有淚不輕彈,所以他一哭就會被指責軟弱無能。 這種“哭是軟弱”的評價聽多了以后,孩子反而會真的變成父母認為的“懦弱”的樣子,但實際上這不是哭本身導致的,而是父母的指責、否定所導致的。 哭和笑一樣都是表達,如果我們不會克制自己的笑容,那為什么要克制自己的眼淚呢? 表達有很多種方式,我們要考慮的是表達的場合跟對象,但前提是一定要表達,因為情緒產生后需要有一個去處。
e. 情緒并非是無來由的 有一個來訪者曾經跟我說:他在房間里呆著,突然覺得心情低落,好像生活沒有意義。但是當時又沒發生什么事情,所以他對這種情緒感覺很困惑。 其實情緒是不會憑空出現的,但為什么有時候就是沒法知道呢?因為當下可能有好幾種情緒夾雜在一起;而且指向的不是某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有多件事情誘發。 如果我們直接認為情緒沒有來源,停止探究和覺察,那就錯過了一次自我關愛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02.
情緒的背后是需要
當我們感受到正面情緒的時候,是我們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比如跟朋友聚會很開心,是因為滿足了對友誼、歸屬感、食物的需要。
當我們感受到負面情緒的時候,是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因為考試感到焦慮了,是因為“考試成功”背后暗藏著我們的滿足感需求,或者尊重感需求等,焦慮是提醒我們去復習。
如果聽從這個信號,我們就會去為考試做準備,在行動的過程中焦慮就會有所緩解。 如果拖延,就是在和自己的焦慮對抗,就好像一頭牛在對抗那條把它往前拉的繩子,這種對抗會讓人更加難受。
為什么會產生對抗?這需要我們去覺察,覺察后才能把自己調整到直面焦慮的狀態,更加接近我們的需求,更容易產生我們所喜歡的正面情緒。如果自己很難覺察,在覺察的過程中也和自己產生了對抗,那么就要判斷一下自己的負面情緒程度是不是過重了,會不會已經演變成焦慮癥、抑郁癥等癥狀。
a. 焦慮情緒跟焦慮癥的區別 一般的焦慮情緒針對具體事件。當你遇到一件你看重的事情,比如馬上要考試了,焦慮情緒就是促使你去做更好的準備。 但是當焦慮到了生病的程度,比如確診焦慮癥的時候,往往已經不指向具體的事情,而是對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都會感到焦慮,而且很難轉移這種焦慮。比如同樣是考試,焦慮情緒的人考完就輕松了,但是焦慮癥患者考完會繼續焦慮。
b. 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的區別 有抑郁情緒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體驗到別的情緒,比如吃了好吃的,有了開心的情緒;不想做某件事情,但為了完成任務咬咬牙還是做了。
但是到了抑郁癥,也就是生病的程度,連刷牙洗臉可能都沒動力做了,也很難體驗到別的情緒,比如有人說“做了很多開心的事,可是也開心不起來”,TA很可能就是生病了。
如果焦慮情緒或抑郁情緒一直冒出來,最好是停下來觀察這些情緒到底在提醒我們什么。而如果已經到了焦慮癥或抑郁癥的程度,最好的方式是積極求醫吃藥,使用心理自助工具調整,如有必要可以進行心理咨詢進一步深入解決。
03.
如何改變自己的情緒應對方式?
a. 接納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你感冒了,你媽媽根據一個偏方,用蒜頭碎沖水給你喝,但你覺得難以下口。本身感冒就很難受,加上不想喝這個水,媽媽又一直催你喝,最后你就發脾氣了。發完脾氣開始后悔,覺得我不該生氣,我怎么這么不懂感恩,我真差勁。 這就是不接納一開始的負面情緒,導致做了更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產生更多負面情緒的結果。
一開始的負面情緒是“不想喝”,在這其中我們產生了一種想法:如果不喝就是不接受媽媽的好意,所以產生了第二層負面情緒“煩躁”。但是,不喝這個水就等于不接受媽媽的好意嗎?不是的,我們不是因為媽媽的好意而拒絕,只是因為不喜歡這個水而拒絕。我們可以對媽媽的好意表示接受和感恩,請求媽媽換一種喝的。即使你沒來得及想清楚這點,還是覺得煩躁了,一旦接納了煩躁這種情緒,也不一定會導向發脾氣的結果。情緒并不直接導向某種行為,中間仍然有許多選項。 但是當我們不接納這種情緒的時候,我們的選項就變得少很多,會變得不靈活甚至很僵化。比如剛剛這個例子的主人公,就覺得自己只有“忍著頭皮喝”和“發脾氣拒絕”的兩個選項。 其實媽媽的目的不是讓你喝這個水,而是希望你快一點好,其中是有很大的溝通空間。但如果我們不接納自己本身的情緒體驗,就想不到其它東西,只把注意力放在對抗自己的感受上。
b. 改變信息篩選的方式
我們看事情不會把所有的信息都關注到,都會有自己重點關注的部分。如果你關注得更多的是消極的信號,那么就可能就總會感覺事情很糟糕。
比如說一位同學,覺得自己很糟糕,原因是考了第二名,沒有考到第一名。
在我們看來第二名并不糟糕,因為我們關注的是“已經做到的部分”,但是他關注的是“沒有做到的部分”。
不管關注消極面還是積極面,都會形成習慣,所以如果我們要改變自己消極的習慣,就要通過練習去養成新習慣。冥想、正向日記等方法都可以幫助自己。
c. 盡可能客觀地描述行為 曾經有一個朋友說,他覺得自己什么都沒有做,感覺自己很沒用。詳細詢問之后,他說:我一整天就是玩手機,做了飯,睡了午覺,看了一下書(還強調是閑書),該做的事情一項都沒做。聽完下來我發現他其實是有做很多事情的,但是他的描述里帶著自我指責,對自己有一個偏見的概括:我應該要往東,但是我往西。最好先擺脫偏見,盡可能客觀準確地描述自己的行為,比如“玩手機”是“使用了8個小時手機,用了4個小時刷短視頻,4個小時跟朋友聯絡、處理工作。”
再比如“看閑書”是“看了2個小時小說,雖然對工作沒有用處,但是獲得了共鳴和感動。” 著名辯手黃執中曾說過一件事:有一天他覺得自己什么都沒做,心情很低落,然后他的女朋友跟他說:“不會呀,今天你的牙齒變得更整齊了!”(當時他在戴牙套)。他瞬間就開心起來了。 是啊,只要我們在活著,我們就不會“什么也沒做”,學會更客觀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行為,把偏見評價掐死在搖籃里,杜絕延伸出更不好的感受。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道理我懂,可我做不到啊! 是啊,接納情緒,覺察需要,改變信息篩選習慣,客觀全面地看待行為……這其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就像學做菜一樣,照著上面的步驟,一遍遍練習,那么總有一天,你也不會再輕易地被情緒所困。
有人說:“人生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能力,不是條件,而是情緒。” 祝愿每個人,都能學會化敵為友,讓情緒帶自己感知幸福,而不再是危害和影響自己的生活。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