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7日訊 今天上午,隨著云敲鐘的一聲鐘響,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繼商湯科技之后港交所的第二家純AI企業,同時也是中國“AI+制造”第一股。

創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2月,由創新工場李開復聯合創新奇智現任CEO徐輝聯合創辦,于2020年底遷入青島。從成立到上市,創新奇智僅用47個月時間,跑出了AI企業的加速度。
創新奇智為何能成為行業黑馬,又為何會選擇落戶青島?為此記者專訪了徐輝,聽他講述了創新奇智的創業故事。

因制造業與青島結緣
創新奇智從創立之初就定位于企業級AI解決方案提供商。管理團隊有著20多年B2B企業服務經驗。徐輝本人更是曾在IBM、SAP、微軟、萬達等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高管。
在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來的AI領域,創新奇智能在資本市場贏得額外的關注和青睞,絕不僅僅是因為擔任董事長的李開復。鮮明的“AI+制造”標簽以及在制造業領域的深耕也是創新奇智被記住的重要原因。
作為企業級AI解決方案提供商,制造業和金融是創新奇智重點布局的細分行業。尤其在制造業領域,創新奇智已經是不折不扣的No.1。
第三方機構沙利文數據顯示,以2020年收入計創新奇智是中國制造業AI解決方案市場最大的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招股說明書顯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制造業在創新奇智營收中的占比已經超過50%,是第一大來源。
制造業場景復雜,對行業知識要求極高,被公認為AI落地難度最大的領域之一。但在徐輝看來,不論難度多大,制造業都是AI產業未來最大的“勢”。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力度推進智能制造發展,而制造業企業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用徐輝的話說,“只有順勢而為才能事半功倍”。
也正是因為制造業,讓創新奇智與青島結緣。徐輝表示,不論聚焦現在還是展望未來,青島都與創新奇智的發展高度契合。青島以及山東有非常完善的制造業產業布局,幾乎涵蓋了所有制造業的細分行業大類,包括創新奇智目前聚焦的鋼鐵冶金、半導體、3C、汽車裝備、能源電力;未來,創新奇智要拓展更多制造業垂直細分領域,真正成為“AI+制造”領域的專精特新,整個山東半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也將為創新奇智發展助力。
盡可能將AI技術模塊化
在徐輝看來,圍繞企業客戶,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客戶的場景落地能力,是創新奇智相較其他AI企業的重要差異化優勢。依托自主研發的三大技術平臺,創新奇智將AI算法和技術能力盡可能模塊化,以此提升技術落地速度并提升復用性。
“不能過度迷信技術和算法,客戶不需要卷積神經網絡這樣的專業名詞,他們只要你告訴他用了這個技術以后,能不能比隔壁街的競爭對手多拿下幾個客戶。”在點點滴滴的摸索中,徐輝對AI創業以及AI企業如何成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創新奇智因此給自己立下了目標——讓客戶在6個月內看到價值。而模塊化開發,正是創新奇智保證解決方案快速落地的重要秘訣。
就好比搭樂高積木,創新奇智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將算法模型、數據庫以及自主設計的硬件組合和軟件模組快速組合為合適的解決方案。目前,創新奇智已經累計研發技術資產近2000項,相當于創新奇智有了近2000個基礎模塊,基礎模塊越多,能快速搭建的產品方案就越多。
目前,創新奇智擁有約255名技術人員,占比69.1%。累計申請634項AI相關專利,成功注冊126件,其中包括79件發明專利。
獨特的技術優勢也讓創新奇智能在研發投入和產出之間較好找到平衡,而這卻是當前大量AI科技型企業的最大痛點。徐輝介紹,據估算,創新奇智每投入1元錢研發,在第二年就能得到1.7元回報。
招股說明書顯示,從趨勢上看,創新奇智離盈虧平衡的拐點已不遠。2018-2020年,公司虧損凈額出現明顯收窄。虧損率也在成倍縮小,從2018年的122%縮窄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4.6%。
上市只是“加油站”
以開盤價每股26.3港元計算,創新奇智市值超過140億港元。
專精“AI+制造”的創新奇智上市,都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具有標桿性意義的事件。但在徐輝看來,這只是創新奇智發展道路上的“一小步”。
“上市是創新奇智的里程碑和加油站,但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徐輝表示,創新奇智不是要做行業的獵手,而是要做農夫,要真正讓AI技術為千千萬萬企業創造性的價值。
AI自誕生以來,就被視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業內外人士都有很多關于AI改變人類生活的天馬行空的想法。
在徐輝看來,以創新奇智為代表的AI企業,只有從踏踏實實的技術落地做起,做好每一個場景和案例,才有可能讓全社會看見AI的更大價值。
上市,標志著開啟了創新奇智2.0。徐輝表示,要將今后的每一天當成創業的第一天,大膽創新,不斷探尋適合的增長范式。
行業數據顯示,未來5年全球AI行業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27%,而中國則更高,預計將達40%。在這個廣闊的藍海市場中,創新奇智有信心不斷開創AI商業化新格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