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沿線20余處換乘停車場已投用,結合三期建設將再規劃建設40處
TOD引領,換乘停車場和地鐵共生長
7:50左右到達健身中心(紅島會展)站附近停車場停好車,8:02坐上開往青島北站的8號線,然后換乘2號線,8:42左右到達汽車東站附近,比單位規定的9點打卡時間提前將近20分鐘——地鐵8號線北段開通以來,“小汽車+地鐵”、精確到分鐘的通勤之路讓馬明義更加堅定了在主城區打拼的念頭。
馬明義住在城陽西部,2006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市區工作。2014年,他買了私家車,開始了自駕上下班之路。2015年,地鐵3號線北段開通,他的通勤之路有了新變化:從家開車到青島北站,將車停放在北站附近滄海路上一個舊小區,然后換乘地鐵上班。
相較于往返近90公里的自駕,地鐵讓馬明義有了更為舒適的通勤體驗,他漸漸適應了住在城陽工作在市區的奔波狀態。2020年初,馬明義的工作地點轉到汽車東站附近。當年12月,地鐵8號線北段開通后,他不用再開車去青島北站,而是將車停在離家3公里遠的健身中心(紅島會展)站附近一座停車場。“把車停在停車場,坐地鐵上下班,可以省下不少油錢,而且不用擔心惡劣天氣,還不用早起,可以多睡會兒。”據他觀察,停車場里,像他一樣停車換乘出行的大有人在。
有了地鐵,處處都是中心。2021年12月30日,地鐵1號線南段開通,西海岸新區與主城區線網“接軌”,青島地鐵6條線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網運行,線網通達性進一步增強,對有車一族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把車停在停車場,坐地鐵上班或辦事、購物、休閑娛樂……P+R(Park and Ride)換乘停車出行方式,正在成為島城市民綠色出行的新風尚。
將小汽車安放在城市外圍
軌道交通設施建設對便利市民出行、改善交通出行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公開資料顯示,P+R停車換乘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27年,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Austin MacDonald提出。他建議,城市中的駕車人可以開車到交通擁堵邊緣,把車停在一個方便的地方,然后使用其他交通工具,可能是電車,完成他的出行。這種安排可以使駕駛者浪費時間最少、舒適度最高,同時可以減少交通擁堵。
在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P+R停車換乘出行已成為當地人廣泛認可的交通理念,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重要手段之一。國內的北京、上海等軌道交通先進城市,也從十幾年前探索推進P+R換乘停車場建設,引導更多人選乘地鐵出行。
小汽車的增多,漸漸衍生出交通擁堵的“城市病”。從整個城市的交通運行來看,換乘停車場的好處是將小汽車阻隔在城市外圍,引導小汽車車主換乘公共交通,從而減少一定規模的私人小汽車進入城市中心區,緩解中心區交通壓力。從服務的目標人群看,換乘停車場應該服務城市中心區以外、公共交通服務不足地區的出行人群,通過提供一定停車收費優惠政策,鼓勵這類人群停車換乘公共交通,在提升出行效率的同時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對P+R停車場出臺優惠收費標準。其中,上海共推出20個公共換乘停車場(庫)、5837個換乘停車泊位,覆蓋軌道交通1、2、3、7、8、9、11、17號線及金山鐵路共9條線路、20個站點。這些停車場都設有醒目的導向標志,入場車輛可享受停車優惠,但需符合相關條件。比如,使用公共交通卡刷卡進入公共換乘停車場(庫)停放車輛,取車時刷卡支付停車費;持同一張公共交通卡停放車輛和乘坐軌道交通;卡內顯示有當日停放車輛期間換乘軌道交通的記錄,并且最近的一次進出站記錄不能為在本停車場(庫)所銜接站點同站進出等等。對于不符合上述換乘停車優惠條件的,按照該停車場(庫)公示的計時收費標準,根據實際停放時間計時收費。北京市憑當天乘坐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和公共電汽車)記錄,按次收費2元;杭州、蘇州市換乘停車的收費按照該停車場現行收費標準的五折收取,其中杭州部分可以包月的停車場包月費用是200元。
換乘停車場跟地鐵“共生長”
結合地鐵線網規劃,青島加快地鐵沿線停車場布局,讓停車場與地鐵建設“共生長”。
2017年初,市城鄉建設主管部門發布消息,青島將規劃建設20余處P+R停車場,方便市民換乘地鐵,構建“地鐵+小汽車”新出行方式。彼時,從青島站到青島北站的地鐵3號線已全線通車,地鐵2號線、11號線、13號線等線路正在加緊建設。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青島地鐵將11號線和13號線作為P+R停車場建設的“試驗田”,結合線路周邊土地資源,開始布局換乘停車場。
2018年4月和12月,從主城區延伸到即墨的地鐵11號線和在西海岸新區運行的13號線相繼建成通車,線路周邊的停車場越來越多。目前,地鐵11號線沿線配建世博園站、北九水站、浦里站等12處P+R停車場,13號線沿線配建大珠山站、張家樓站、古鎮口站等7處P+R停車場,這些停車場共有1000余個停車位,目前均對外免費開放。
主城區外圍停車場多點布局,市區青島站、青島北站等綜合交通樞紐的換乘停車場建設也在發力。近幾年來,青島站附近的益群地下城停車場、青島北站東廣場地下停車場、青鐵駐車北站1號停車場等三處換乘停車場陸續投入使用。其中,益群地下城停車場位于泰安路4號,緊鄰地鐵1號線、3號線青島站,按二類停車場標準收費,設置一個車行入口和一個車行出口。目前,該停車場利用率較高,200個泊位的日均利用率超過80%。

青鐵駐車北站1號停車場內一景。
青島北站東廣場地下停車場位于青島北站站前路,設計610個泊位,現啟用445個泊位,日均利用車位約350個,按二類停車場標準收費,啟用一個車行入口,一個車行出口(雙向車道)。
青鐵駐車北站1號停車場位于西廣場緊鄰西進出站口地面處,2021年8月12日與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轉場同日竣工并啟用。1月26日,記者來到這里探訪時發現,停車場共設計310個泊位,在靜樂路和環灣路各設置一個車輛進出口。偌大的停車場里,車位標識清晰醒目,不時有車輛進出。“這個停車場建設的初衷是方便市民乘坐地鐵8號線前往膠東機場,同時也為李滄、城陽等區域市民停車換乘1號線、3號線前往主城區提供了便利。目前,日均利用泊位100余個,以短時間停放為主,也有部分車輛早晨停下下午駛離。”青島青鐵物業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毛成超告訴記者。
據了解,這個停車場按政府定價的二類停車場標準收費。小型車半個小時收費2元,每日封頂20元。免費停放15分鐘,殘疾人憑殘疾證和駕駛證免費4小時。新能源車每日首個2小時免費。為鼓勵市民換乘地鐵出行,當日使用青島地鐵App乘坐青島地鐵任意線路的乘客,連續停放一日(含)以內的按照五折優惠,連續停放超過一日的,從第二日開始按照七折優惠。
TOD引領,更多P+R停車場將落地
根據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要求,青島將開展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停車設施建設等專項行動。記者從青島地鐵集團了解到,結合青島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三期建設開展情況,青島地鐵將深入推進TOD戰略,實施站城一體化統籌開發地上地下空間。按照“站城一體、產城融合、功能復合”的原則,全域推進地鐵沿線TOD綜合開發,力爭至2024年底實現21個TOD項目落地。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建設“軌道上的青島”。
“三年攻堅行動”的實施,將為P+R換乘停車場建設帶來新的契機。按照規劃,青島地鐵將積極推動“地鐵+小汽車”體系,規劃建設更多P+R停車場,著重完善外圍區域小汽車和地鐵的有效換乘,引導公共交通綠色出行。初步研究在站點周邊規劃40多處P+R停車場,重點設置在外圍城區結合軌道站點周邊,分布在地鐵13號線、7號線、11號線、6號線、15號線、4號線、8號線、9號線、1號線、2號線東延段、5號線、8號線支線。通過建設P+R停車場,最大限度減小進入青島中心城區的小汽車交通壓力,提前截流小汽車交通,并通過停車優惠等措施鼓勵市民通過換乘軌道交通進入中心城區,緩解市內中心城區交通擁堵現狀。
參照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在土地資源寸土寸金的當下,換乘停車場還可以探索更多建設模式,緩解建設用地緊張局面。“‘上天入地’,在地鐵沿線布局建設立體車庫是個不錯的思路。”青島市停車產業協會副會長、青島茂源停車設備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車明群認為,立體車庫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技術上已經非常成熟,在全世界范圍內有大量成熟案例,非常適合在狹小的區域建設大量停車位,最高可以建設25層設備。50平方米的地方,最多可停放100輛車,能夠極大緩解“停車難”。此外,還可以利用公交停車場建設大型P+R換乘站。公交停車場一般場地寬闊且交通方便,在公交停車場上建設多層立體停車庫,一層仍然停放公交車。在不影響原公交車停車數量的前提下,通過智能設備將小汽車停放到高層車位。
值得注意的是,P+R停車場已引起了社會資本的注意。在具備條件的地鐵車站周邊,陸續有新的停車場在謀劃或落地。不久前,地鐵2號線東韓車站附近,一處新建停車場悄然出現。這個停車場距離車站C出入口只有一墻之隔,步行20多米可到達B出入口,預計春節后將正式啟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周建亮 文/圖)

青島日報2022年1月30日3版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