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年夜大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即將上演。
虎年春晚節目單變化顯著:郭德綱、岳云鵬及德云社演員缺席,喜劇團隊更新迭代到了脫口秀時代;TFBOYS三位成員同場卻不同臺,既滿足了年輕粉絲的心愿也為藝人做了區分;任嘉倫、宋茜登上春晚舞臺,青島中生代明星逐漸成為春晚“熟臉”;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成為春晚舞蹈節目點睛之作,年初就欣賞過這一力作的青島觀眾可以重溫華彩段落。

春晚節目單
虎年春晚堅持溫暖、熱烈的基調,“以新穎別致的文藝精品深情反映建黨百年、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冬奧盛會、中國航天等重大主題,藝術呈現上兼具中華文化底蘊和時代審美追求”。
而對于包括青島觀眾在內的全國觀眾來說,虎年春晚不僅是年度壓軸文娛大餐,也是總結文化產業成績、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的觀象之作。
01、年度紅人,都在這舞臺上了
經過2021去流量化的一年之后,虎年春晚舞臺主打一批具有國民性、思想性、藝術性的作品,春晚嘉賓也是聚集了一年來最具代表性的明星。

以語言類節目為例,賈玲團隊(小品《喜上加喜》)代表了創下奇跡的《你好,李煥英》劇組;大張偉、王勉組合(音樂脫口秀《歡樂氣氛組》)代表了如火如荼的脫口秀綜藝秀;沈騰、馬麗組合(小品《還不還》)代表了近年來電影佳作不斷的“開心麻花”品牌。
春晚既是當紅明星的親民舞臺,也是新生代演藝趨勢的集中展示,如何抓住新趨勢、綁定新IP,也是城市文化影響力擴容、增值的課題。
青島近年來與開心麻花影視團隊深度合作,從《超能一家人》到《獨行月球》都在東方影都拍攝完成,沈騰、馬麗《獨行月球》預告片也在春節前火熱發布。開心麻花喜劇電影IP與青島的結合越來越深,科幻喜劇、奇幻喜劇在青島的拍攝,也極大拓展了喜劇類型片的藝術范疇。

用好電影把國民演員送上頂級舞臺,這也是青島與影視產業資源深度互動的體現。熱門綜藝節目近年來頻繁選擇青島拍攝制作,從籃球綜藝、衛視春晚到電競綜藝都有重量級項目落地;以《脫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為代表的新型綜藝秀去年大行其道,如何吸引新類型網綜落地,為春晚舞臺輸出“青島選送選手”,也是城市文化IP輸出的新著力點。

春晚不僅有年度紅人,還有年度人氣演出項目。
鼠年春晚呈現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選段《晨光曲》,身著素雅旗袍的舞者們踏在小板凳上,蒲扇輕搖、身姿曼妙,演繹美好的弄堂風情。
虎年春晚推出了大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選段《青綠》,《只此青綠》“舞繪”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以搖曳舞姿展現青綠山水畫的巔峰美感,既有古典的美感也有現代的視覺沖擊力,用舞蹈追尋中華文明根脈。

有趣的是,這兩部舞劇在登上央視春晚之前都在青島大劇院上演,青島觀眾得以“二刷”年度頂級舞劇。青島對高雅藝術演出有著精準的市場研判能力,而青島觀眾的藝術口味對于全國演出市場風向有著高度的指標意義。
對于島城演出行業來說,領銜春晚舞臺一步,也是一個城市藝術底蘊的體現。
02、春晚舞臺的青島符號
作為最具國民性的平臺,春晚堪稱演藝工作者的試金石,登上春晚舞臺可謂對演藝人員的人氣基礎、市場價值的權威認定。

回顧春晚40年歷程,這個舞臺一直少不了青島人的身影,包括倪萍、黃渤、林永健、黃曉明、黃子韜等一代代“青島面孔”相繼登臺,貢獻了眾多經典節目和名場面。
今年春晚,兩位八五后青島明星任嘉倫、宋茜將與王源、吉克雋逸搭檔,為觀眾帶來歌曲《真愛起舞》。任嘉倫、宋茜以低調、專業的風格在演藝圈站穩腳跟,兩人都有海外演藝培訓背景,都是音樂、影視多方向發展;去年任嘉倫專輯《三十二·立》、宋茜新劇《風起洛陽》相繼贏得了上佳口碑,春晚也是對青島新一代藝人的實力褒獎。

去年春節,來自青島的“墨小?!痹谘胍暺脚_大放異彩,實現了央視《東西南北賀新春》特別節目、牛年央視春晚歌曲《牛起來》、央視元宵晚會《賣湯圓》“三連中”,這一來自即墨古城的IP產生了億級頻次的傳播,墨小牛呆萌風的瑞獸形象大受歡迎。牛年春晚之后,墨小牛不僅推出了布偶、服裝等衍生品,還推出了品牌旗艦店。
今年春節,戴上虎頭帽的墨小牛出演了即墨古城的宣傳片,神氣又吉祥。據了解,去年的“墨小?!辈捎梅沁z工藝加工,由劉德華、王一博、關曉彤通過高科技云平臺隔空合作,真人+高科技一起實現了驚艷的效果。如何持續輸出青島符號,如何將高科技、傳統文化與青島IP相結合,打造具有長期傳播力、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也是春晚留給青島觀眾的新命題。
03、豎屏春晚,視頻新風向?
虎年春晚不僅節目精彩,科技感更是十足,央視運用了“5G+4K/8K+AI”等多項前沿科技手段,觀眾不僅可以通過CCTV-8K超高清頻道觀看直播,還可以通過“百城千屏隨身聽”小程序收聽到電視同步伴音;央視還將以“8K超高清頻道+地標大屏”的融合方式進行傳播,把春晚送到市民身邊。

央視春晚現場首次運用LED屏幕打造720度穹頂空間,130臺4K攝像機通過對采集視頻流的實時處理制作,實現“時空凝結”“多維度變換”等精彩自由視角,實現沉浸式觀看需求。
針對年輕觀眾移動端觀看習慣,今年的春晚推出豎屏創作,以往的豎屏只是將春晚畫面進行左右橫切,保留中間的部分。而今年春晚將采用專門的機位為豎屏進行拍攝,還設立了專用的豎屏導播臺,這也意味著從春晚LOGO、字幕信息到畫面場景都要為豎屏而進行調整。

青島作為新媒體產業的重要一極,古麥嘉禾、視覺志等多家新媒體巨頭匯聚于此,而橫屏、豎屏之爭一向是短視頻創作的焦點。橫屏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和觀看習慣,卻有較大的畫面浪費;豎屏則提供了更多細節和內容,但對于拍攝要求更高,畫面容易被字幕遮擋,而且豎屏對手機屏幕占用更長。
春晚歌舞節目適合橫屏,而魔術、雜技等節目適合豎屏,對于青島短視頻、中長視頻從業者來說,借鑒春晚的機位設計、技術模式,打造貼合欣賞習慣的視頻產品,也是春晚留給行業的重要啟示。
央視春晚走過40年。1983年,央視首屆春晚現場直播,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組成的“主持天團”成為中老年觀眾無法忘懷的記憶。40年,中國人家中的電視,從小黑白,到彩電,到平板,到大屏,到投影,到全高清、4K、8K……電視技術不斷迭代,一茬一茬觀眾,看著看著長大了,看著看著變老了。
春晚成為中國人過年的一個符號,一個象征,成為幾代中國人的無法抹去的文藝記憶。毋庸置疑,今年和今后,融入了更多的高科技元素的春晚,仍將成為除夕夜國人一道不可或缺的文藝大餐和中國“年俗”。
作者 | 米荊玉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