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3日訊 冬奧未啟,冰壺先熱。2月3日上午,北京冬奧會冰壺項目混合雙人循環賽在“冰立方”繼續進行。中國組合范蘇圓/凌智繼揭幕戰7:6戰勝上屆亞軍得主瑞士隊后,又以6:5擊敗澳大利亞組合取得兩連勝。

2月3日,澳大利亞隊選手塔莉?吉爾(左)和迪安?休伊特在比賽中。周密 攝

中國隊勝澳大利亞隊 2月3日,中國隊選手凌智在比賽中。當日,在北京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冰壺混雙循環賽比賽中,中國隊以6比5戰勝澳大利亞隊。周密 攝
憑借北京冬奧會“首秀”的熱潮,平日里少人問津的冰壺瞬間沖上熱搜,不少“小白”網友甚至一邊看比賽一邊在網上搜索比賽規則,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貴族運動到底有多貴?冰壺運動員都是“家政小能手”?網友們的善意調侃,瞬間讓這項略顯“高冷”的運動落入凡間,似乎與普通人有了更多交集。那么,從2月2日開戰直至冬奧會結束天天有比賽的冰壺,到底應該怎么看呢?
擦冰運動員不是搞清潔
先來說說規則。除了不菲的器材、場地花銷外,尊重規則、珍惜榮譽、嚴于自律,是冰壺能夠穩居“貴族運動”之列的重要原因。冰壺四人賽雙方各由4名主力運動員和1名替補隊員組成,男女混合項目兩名隊員行使4個人的使命。每場10局,比賽時間為150分鐘。每局雙方一壘至四壘隊員要按順序各投擲2個冰壺,雙方交替投擲共16個冰壺。隊長在比賽一端負責指揮另一端的隊友投壺,不投壺的兩名隊友負責擦冰。最能引起觀眾興趣的擦冰環節,跟我們平時的擦地板可大不相同。擦冰隊員要根據隊長或投壺隊員的指令,決定是否對冰面進行摩擦,以利于冰壺沿著最為理想的線路前進。因此,和所有集體項目相同,冰壺比賽隊員間的配合與默契十分重要,當我們聽到“哈哈哈”的喊聲時,其實是指揮員用英文高喊“Hurry!” 或“Hurry hard”,意思是“快速擦冰”,“我我我”則是“Whoa Whoa Whoa”,意為“停止擦冰”。喊叫聲的大小有時可提示隊友擦冰力度的大小,同時也能起到振奮人心,為隊友加油鼓勁的作用。當然,對于博大精深的漢語言來說,這些簡單的喊聲顯然不足以表達運動員豐富的感情與多變的策略。通過央視傳送的高清信號,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夠清晰地聽到范蘇圓、凌智之間的言語交流,“加力”“擦一擦”“輕磕”……當然,當他們用冰雪項目通用的“東北大碴子味”喊出這些話時,舉手投足間盡顯優雅氣質的冰壺,似乎被額外附加了一層喜感。
一套壺價值人民幣18萬元
相比于“貴族運動”的標簽,冰壺更為人們所熟知的雅號是“冰上國際象棋”,運動員在場上風度翩翩、精于計算,出手時機選擇準確、力度火候拿捏得當,比賽過程中包含了策略、棋子、領地意識和幾何學,展現的是動靜結合之美和取舍之間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冰壺比賽的核心要素自然是冰壺本身,我們看到的冬奧會比賽用壺,每只重約20公斤、價格在12000元左右,一套上等的冰壺(16只)差不多要花費18萬元人民幣。大約等于一輛家用轎車的價格。查看冰壺的“出身”,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冰壺比賽需要通過雙方投壺之后的擊打碰撞、視“幸存者”離圓心的遠近決定勝負,因此“結實”是冰壺的首要要求。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冰壺原石(花崗巖)來自兩個地方,分別是蘇格蘭的艾爾莎?克雷格島和北威爾士,它們的抗撞度是一般花崗巖的三倍。而在制作階段,對技術的要求更是苛刻,一套冰壺通常需要5名工人耗時三天才能制作完成,且全世界目前只有三家公司可以制造出符合奧運會使用標準的冰壺。
冰壺場地是冰雪運動“天花板”
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沒有合適的冰,再好的壺也只能是當個擺件。因此,冰壺比賽對場地的要求,同樣是國際冰雪運動的“天花板”標準。
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地“冰立方”,其實就是北京奧運會期間誕生了“八金王”菲爾普斯的“水立方”,她也是世界上首座完成“水冰轉換”的奧運場館。進行冰壺比賽前,工作人員需要抽干泳池中的水,在底部用2680根鋼架搭建可轉換的支撐結構,鋼架基礎搭建好后,還要鋪設混凝土預制板,預制板平臺上還要鋪設防水層、保溫層、防潮層等,以及制冰管道。接下來,才是最為關鍵的制冰環節。與其他冰上項目相比,冰壺對冰面的要求更高。需要用純凈的蒸餾水澆制,對于場館內的濕度、溫度也有嚴格要求。只有保證了水的純凈程度,才能使冰壺在冰面上順暢滑行。不過,冰壺賽道其實并不像電視轉播畫面看起來那么光滑,而是有一層凸起的小冰粒,稱為“冰點”。如果沒有這層冰點,20公斤重的冰壺,運動員根本沒法推動它在冰面上滑起來。這時,就輪到我們的專業制冰師大顯身手了,他們會背上半箱處理好的純凈水,拿起銅制的噴頭,彎下腰,沿著賽道一邊快速地后退,一邊左右來回揮動噴頭,水滴均勻地灑落在冰面上,并通過不斷修整、加點,直到賽道符合比賽標準為止。有了前期的這些鋪墊,冰壺運動員終于可以閃亮登場了。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隊運動員將參加混雙、男團和女團的全部比賽,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見證奇跡的時刻吧!(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羽)
冬奧幕后
蘇格蘭“專供”冰壺
2021年年底,96個精心挑選的冰壺運抵中國,等待在北京冬奧會上為參與較量的運動員服務。和以往多屆冬奧會一樣,這些冰壺都出自英國蘇格蘭莫赫林的一家百年老店――凱斯冰壺廠。從1924年首屆冬奧會時冰壺亮相,到1998年長野冬奧會起保持正式比賽“編制”,凱斯冰壺廠的冰壺幾乎不曾缺席。蘇格蘭西海岸附近的艾爾莎?克雷格島是目前奧運冰壺的原材料產地。從切割原石到打磨、粘合、手工拋光等,一個冰壺的生產大約要經歷20道工序。為了北京冬奧會,凱斯工廠生產了190多個冰壺,然后精選出96個送上賽場。

這是1月24日拍攝的艾爾莎?克雷格島遠景。

這是凱斯冰壺廠內景。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處理切割過的花崗巖。

這是在凱斯冰壺廠拍攝的一塊待加工的花崗巖。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制作冰壺。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處理從花崗巖上切下的石塊。

這是被碼放在凱斯冰壺廠外的冰壺。

這是在凱斯冰壺廠拍攝的完成切割的花崗巖。

凱斯冰壺廠的經理吉姆?英格利什向記者介紹從艾爾莎?克雷格島開采回來的花崗巖。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打磨冰壺。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制作冰壺。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打磨冰壺。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對冰壺進行測量。

工人在凱斯冰壺廠內工作。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冰壺表面標寫編號。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拿起一只標記了編號的冰壺。

一名工人在凱斯冰壺廠內忙碌。

一名工人在凱斯冰壺廠內忙碌。

一名工人在凱斯冰壺廠內忙碌。

在凱斯冰壺廠,工人在制作冰壺。

這是在凱斯冰壺廠內放置的冰壺。(本組照片由李穎拍攝于1月24日)
本文照片由新華社提供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