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拍攝的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無人機照片)。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于2019年開館,主要展示當地40余年滑冰事業的歷史。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里,曾經是一座煤炭之城,如今卻是短道速滑冠軍的搖籃;這里,仿佛拿到了金牌密碼,背后卻是這片土地的倔強與不屈。
這里就是七臺河。

2月5日,中國隊選手范可新(左)與隊友曲春雨在比賽后慶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5日晚,來自黑龍江省七臺河市的范可新和隊友一起獲得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接力冠軍,這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冬奧會上的首金。
截至8日14時,中國在歷屆冬奧會獲得的16枚金牌中,7枚和七臺河有關。

這是1月8日在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內拍攝的王濛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和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獲得的六枚獎牌,包括四枚金牌、一枚銀牌和一枚銅牌。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國家級金牌500余枚、世界級金牌170余枚、10余次打破世界紀錄……這些都是七臺河培養的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

這是1月8日在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內拍攝的金牌榜。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七臺河,黑龍江省一個人口不足70萬的小城,如今已成為中國短道速滑運動的代表城市,有著“冬奧冠軍之鄉”“冠軍之城”的美譽。

2002年2月16日,在鹽湖城第19屆冬季奧運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楊揚奪得金牌, 實現了中國在冬奧會上金牌的“零的突破”。圖為楊揚在領獎臺上。新華社記者趙迎新攝
楊揚、王濛、孫琳琳、范可新等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從這里滑向世界。

2006年2月15日,王濛在奪得都靈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軍后高舉國旗慶祝勝利。新華社發
已故教練孟慶余,是提起七臺河的短道速滑繞不開的名字。

這是1月8日在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內拍攝的已故短道速滑教練孟慶余的雕塑。孟慶余培養出了張杰、楊揚、王濛、孫琳琳等多位世界冠軍。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20世紀70年代,七臺河的短道速滑事業,從市內一個簡陋的體育場中開始。
由于當時沒有室內冰場,七臺河早期冰上運動員冬季住在這座體育場的看臺下面,白天就在體育場外的空地上澆冰訓練。

這是1月8日在七臺河短道速滑冠軍館內拍攝的已故短道速滑教練孟慶余的工作場景復原。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因為沒有澆冰機器,孟慶余只能把一個大鐵桶放在爬犁上當作水箱,人拉著一噸多重的爬犁走。

這是孟慶余教練生前訓練場景
從這里“白手起家”,孟慶余將短道速滑從七臺河人閑暇時的愛好,推向競技體育道路,奠定了這座城市短道速滑事業的基礎。

1月10日,在七臺河體育中心,七臺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主教練張杰(右二)正在指導訓練。張杰是孟慶余的弟子,也是七臺河走出的首位世界冠軍。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當一顆顆的種子種下的時候,一定會生根發芽。
孟慶余當年培養出的學員,如今不少已成為世界冠軍,還有許多成為專業教練員賡續著七臺河“敢為人先、勇爭一流”的冠軍血脈。

在七臺河體育中心,七臺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的孩子們在進行訓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隨著七臺河培養的運動員在國內外賽事中持續取得優異成績,全市上下也花了大力氣。

1月10日,在七臺河體育中心,七臺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的孩子們在進行訓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2013年,七臺河體育中心的室內冰場投入使用,結束了七臺河數十年無室內冰場的歷史。
2017年,七臺河職業學院張杰冰上運動學院成立,學院開設短道速滑專業,培養短道速滑教練員。
2019年,七臺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成立,培養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

1月12日拍攝的七臺河職業學院校園和七臺河體育中心(右側建筑)外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七臺河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增加短道速滑特色學校數量,創建“省隊市辦”基地,舉辦群眾性冰雪體育活動等,先后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國家重點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國家短道速滑七臺河市體育訓練基地”等,讓短道速滑后備人才培養再上新臺階,承擔起向國家隊培養輸送短道速滑優秀運動員的重任。

滑冰愛好者在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桃山區一處冰場滑冰(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夜幕下,位于七臺河的冠軍橋燈火通明,短道速滑冠軍館頂部火焰狀的燈光流轉升騰,曾以煤著稱的七臺河,煥發出別樣生機。

1月12日拍攝的七臺河市桃山區冠軍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月光灑落在冰上,點亮幾代人心中的夢想……一個小城人的愿望,要讓冠軍長廊妝點北方……”
七臺河近日發布的冬奧主題歌曲,表達了七臺河人對冠軍文化的理解和對北京冬奧會真摯的祝福。
七臺河,冠軍的搖籃,為你點贊!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