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2年2月13日3版
一道紅黑色“閃電”劃過“冰絲帶”,“中國速度”驚嘆世界!
12日下午,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上演巔峰對決。中國代表團開幕式雙旗手之一、平昌冬奧會該項目銅牌得主24歲的高亭宇以34秒32打破奧運會紀錄,將金牌收入囊中,兌現了自己四年前“將獎牌換個顏色”的承諾。
“我做到了!”當大屏幕上自己的名字最終定格在所有參賽選手的最高位置,高亭宇將手中的五星紅旗高高揮舞,熱淚盈眶!

2月12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圖為中國選手高亭宇在比賽后慶祝。 新華社照片
第四金,為什么特“金貴”
賽后,國家體育總局秒贊高亭宇“一馬當先、一騎絕塵、一擊制勝”,喜悅之情溢于字里行間。各大社交網絡也被刷爆,“高亭宇金牌”沖上熱搜榜首,“太牛了,中國驕傲!”“冰雪奇兵”“熱血沸騰,這就是中國速度”……廣大網友群情振奮,紛紛為高亭宇送上祝福,不吝溢美之詞。
中國代表團的“第四金”為何如此特別?這還要從速度滑冰項目本身說起。
速度滑冰俗稱“大道”,是歷史最悠久的冬奧會比賽項目之一,在1924年的首屆冬奧會上就是正式比賽項目。與夏季奧運會田徑項目中的徑賽類似,速度滑冰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跟時間賽跑”。500米是速度滑冰中距離最短的項目,相當于田徑比賽的100米“飛人大戰”,精彩刺激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追求速度極致、挑戰人類極限的天然屬性,讓這一項目自帶光環。以高亭宇的奪冠成績34秒32為例,換算成時速高達每小時52.44公里,而博爾特創造的9秒58的百米世界紀錄,時速也不過每小時37.57公里。
中國速度滑冰也曾人才輩出。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名將葉喬波兩奪銀牌實現了中國冬奧獎牌“零的突破”,2014年索契冬奧會,張虹為中國獲得速度滑冰的首枚冬奧金牌,還有王北星、薛瑞紅、王曼麗……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串聯起了中國速度滑冰的奮斗史,但其中唯獨缺少男選手的身影,直到高亭宇的出現。
2018年平昌冬奧會,高亭宇滑出了34秒65的成績,成為第一位奪得冬奧會獎牌的中國速度滑冰男子運動員。當外界把歡呼聲送給這位“黑馬”時,高亭宇卻心有不甘,時年僅20歲的他早已立下鴻鵠之志。他說:“我覺得我的實力已經到了可以爭奪獎牌的程度,實際上這個項目偶然性很大,關鍵還是看臨場發揮,我只要發揮好了,對手就只有自己。”
從那時開始,高亭宇就把目光鎖定在四年后的北京冬奧會,金牌是他唯一的目標。

2月12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 圖為中國選手高亭宇在比賽中。 新華社照片
“不破奧運紀錄,不好意思拿冠軍”
轉眼之間,北京冬奧會拉開大幕,高亭宇也因為擔任開幕式中國代表團旗手的殊榮被更多人所熟知。國人的高度關注讓高亭宇自己也承認,“肩負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期望”。
為了心無旁騖備戰比賽,高亭宇賽前一周就卸載了微信、微博等所有社交軟件,切斷與外界的所有聯系。即便如此,高亭宇身上的重壓依然難以釋放,夢想帶來巨大動力的同時也讓他備受煎熬。“最近休息不太好,每天就睡八九個小時,昨天晚上就沒怎么睡。”他說。
但走上賽道,高亭宇瞬間放下一切,做回了那個“跟自己比賽的”高亭宇。
12日的男子500米決賽共有30人參加,他們兩兩一對,分為15組先后出發。高亭宇排在第七組,與他同時出發的是波蘭選手達米安。發令槍響,高亭宇沖入賽道,開始了自己“與時間的賽跑”。“冰絲帶”內“中國閃電”風馳電掣,整個滑行過程行云流水。34秒32,高亭宇創造了新的冬奧會紀錄,排在所有選手的第一位!“其實起跑的時候(我)并不在最佳狀態,比平時成績慢了0.1秒,但是在家門口比賽,管不了那么多,拼就完了。”高亭宇賽后說,是強大的祖國、團結的團隊和觀眾的支持,讓他充滿力量。
與田徑的百米大戰“所見即所得”不同,速度滑冰的特殊賽制,讓高亭宇不得不耐心等待最后的結果。此時,比賽還余八組尚未進行,盡管整個過程只有十幾分鐘,但高亭宇卻像等待了一個世紀那么久。
34秒39、34秒49,韓國、日本兩位選手的成績無限接近卻沒有超過高亭宇,第11組出場的衛冕冠軍洛倫森只滑出了34秒92,當最后一個出場的加拿大選手勞倫的成績定格在34秒522時,高亭宇一躍而起與教練、隊友擁抱在一起忘情慶祝,看臺上歡聲雷動,中國速度滑冰在“冰絲帶”書寫了新的歷史!
“有人賽前曾跟我說,你這個道次不可能獲得冠軍,我現在想說,這是啥?”混合采訪區里,高亭宇邊說邊指了指手中的“金墩墩”,一臉夢想成真后的喜悅。不過對于奪冠成績,高亭宇卻坦言沒能達到預期,他告訴記者,自己原本把目標定在34秒1左右,但因為賽前訓練時腿有點拉傷,所以影響了發揮。
“在‘冰絲帶’不破奧運紀錄,都不好意思拿冠軍。”采訪臨近結束,高亭宇的一句玩笑逗樂了現場所有人。這,就是那個永遠追趕自己的率性少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特派記者 張 羽)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新聞: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