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4日訊 今天,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全國共有147所高校上榜。駐青高校中,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各有兩個學科入圍。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性、標志性工程。首輪“雙一流”建設從2016年到2020年實施以來,改革發展成效明顯,推動高等教育強國建設邁上新的歷史起點。根據首輪監測數據和成效評價,三部委依據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十四五”期間國家戰略急需領域,按照“總體穩定,優化調整”的原則,經過“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研究,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比選為手段,確定了新一輪建設高校及學科范圍。公布的名單中共有建設高校147所,建設學科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布局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建設的學科自行公布。
山東依然是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山東大學在首輪數學、化學兩個學科基礎上,此次增加了中國語言文學、臨床醫學學科。海大、石大兩所駐青高校上榜的4個學科均是入選過首輪“雙一流”建設的學科。
其中,中國海洋大學的上榜學科為海洋科學、水產學科。根據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科位居全球高校第6位,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海洋科學獲評A+。2016至2020年,中國海洋大學培養了全國35%的海洋科學博士研究生,為我國海洋事業儲備了后備力量。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與氣候效應團隊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團隊。在海洋領域新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人數位居全國涉海高校院所首位。
水產學科自開展“雙一流”建設以來,在解決國家產業發展需求、學科平臺建設、基礎前沿問題研究及學科領軍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國際評估中得到專家一致認可。團隊面向國家需求,布局水產戰略新興產業,引領我國水產學科發展。強化水產養殖龍頭地位,以基礎生物學為源動力,以漁業海洋學為新增長點,實現了學科布局優化和深度交叉融合。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上榜學科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據介紹,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源于該校建校之初的石油地質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專業,已累計培養17000余名本科生和4400余名碩士和博士生。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A+。該學科圓滿完成了一流學科首輪建設目標任務,在高層次人才團隊、重大科研項目等核心指標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新增院士1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青年人才7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實現“零”的突破;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師資隊伍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學科所涵蓋的4個專業全部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新增地球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資源與環境工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新增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2個,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邁上新臺階;新增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17項,新增海洋物探及勘探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1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源于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成立之初的石油鉆采系,現設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和油氣儲運工程3個二級學科。經過近70年發展,學科實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石油工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科教師和畢業生參加了新中國所有大型油氣田的開發,為我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大到強作出了重要貢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首輪建設期內,圍繞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取得了一批重要建設成果。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過程中,該學科將努力踐行一流學科培優行動,圍繞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深層油氣資源安全高效開發領域中的鉆采工作液與井筒安全控制、油氣滲流與智能優化、儲層改造與提高采收率等方向,產出更具針對性、顛覆性的理論和技術,解決油氣工業若干“卡脖子”問題,著力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科標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王世鋒)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報道↓↓↓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山大、海大、中石大上榜
責任編輯:王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