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8日訊 時已“雨水”,但仍春寒料峭。青島幸福老家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棚里確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菠菜、西紅柿、芹菜、辣椒等蔬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陸續進入成熟期。菜農們根據每日訂單進行采摘,源源不斷的向各大市場輸送,成為市場上搶手的“香餑餑”。
伴隨著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特色種植發展勢頭強勁,種植理念也隨之轉變。追求自然品質為先的需求導向引領生產的標準化、清潔化,農藥化肥減量化、有機化,農產品生產已經從數量“多多益善”轉向品質“天天向上”。
近年來,萊西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理念,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嚴格監管標準、塑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賦能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涵養好生態,天然出品質
推廣水肥一體化2.5萬余畝、深耕深松20萬畝,增施有機肥面積10萬余畝,測土配方施肥達到90%以上,秸稈還田技術利用率達到95.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41%……在全市營造一個安全、無污染的優良種植環境,為孕育高品質的農產品夯實了基礎。
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天然的土壤……造就的綠色有機農產品讓人們眼前一亮,優質生態產品讓市民在餐桌上品嘗到小時候的味道。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王仁杰表示,“近年來,我市積極轉變農業生產理念,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錨定投入品減量增效、綠色防控等技術應用,堅持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持續凈化農業產地環境。”通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實踐轉換,致力打造舌尖上的“萊西名片”。
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優質綠色農產品在萊西大地層出不窮,以高品質贏得了市場的青睞。以馬連莊甜瓜、東大寨蘋果、瓦莊大梨為代表的綠色有機水果,香脆多汁、口感純正、濃濃兒時味滿足了人們對健康營養、安全放心的需求;以萊西大花生、幸福老家有機蔬菜、店埠胡蘿卜為代表,實現了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全過程的純天然、高品質、無污染;以萊西湖大銀魚、大鳙魚為代表的淡水產品成為群眾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別樣美味……
嚴格抓監管,成就高質量
“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為筑牢監管防線,萊西市建立健全基層‘四建二追’體系,把全市410家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798家農藥持證經營單位、7家獸藥生產企業、17家飼料生產企業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現了農業投入品有據可查、有源可溯。”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市農業農村局以開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為抓手,堅持從生產監管兩端發力,抓檢測、強培訓、控源頭、促普及,全面推行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承諾達標合格證管理和鎮街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制度,為群眾放心消費、安全食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談起農產品品質提升行動,作為常年韭菜種植戶趙新德深有感觸“以前種韭菜都是想怎么種就怎么種,想用什么藥就用什么,沒人管,現在可不能這么干,通過參與培訓,學習了很多生產用藥技術,堅持有機化生產,讓市民吃得更健康、更放心,才能獲得高收益。”
2021年,通過對全市750家種養殖生產主體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累計開具合格證6.37萬張,附證上市農產品54.29萬噸;對重點時段、重點品種、重點區域開展農產品質量抽檢和農獸藥殘留監測,完成獸藥檢測19批次、農藥定性定量檢測700批次,合格率達100%,實現了產業鏈全程可追溯,全方位把好農產品上市最后一道關口。
勾畫新臉譜,打造好品牌
伴隨著綠色農業發展大勢,產芝花餑餑、王家莊油桃、北辛莊大板栗、姜格莊草莓等一批濃縮萊西地域文化符號的知名農產品品牌越做越響,讓“藏在深閨無人識”的萊西農產品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熟知。
近年來,萊西市不斷加大對農業品牌工作扶持力度,堅持農產品品牌臉譜化打造,建立獨特品牌連接,改變農產品“千品一面”現象,最大化減少傳播阻力,拓展產業鏈增值空間,為提升全市農業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通過把農業品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大對重點企業和品牌產品的定向培育及扶持力度,鼓勵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資源進行擴張和延伸,念好致富‘品牌’經。”市場配置促進科負責人表示,將建立統一的農產品品牌創建發布平臺,完善、規范和強化對農業品牌的推介、評選、推優等活動,鼓勵農產品企業做好質量、做大品牌,實現農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
目前,全市已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06個,其中無公害產品158個、綠色農產品7個、有機農產品32個、地理標志產品9個,認證數量居青島首位。通過品牌帶動,實現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打造了強力引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程強)
責任編輯:劉錕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