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鋼受邀參加全省道德模范和先模人物記者見面會時表示:
下一步突破更多“卡脖子”技術難題
在氫能港口關鍵技術集成上作出示范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23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議和第八屆全省道德模范表彰會精神,廣泛宣傳我省道德模范感人事跡,立足文化宣傳創新,今天下午,省委宣傳部召開道德模范和先模人物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全國和全省道德模范代表與記者見面交流,講述他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跡以及背后的故事。其中,第八屆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受邀出席。

見面會中,張連鋼介紹了建設自動化碼頭過程中與團隊一起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張連鋼說,敬業奉獻,就是要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自動化碼頭的建設過程,是山東港口科技工作者堅守“家國情懷”、鑄就“大國重器”的最好體現。“印象最深刻的是指揮碼頭設備高效運轉的ECS設備控制系統的研發過程,為了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徹底擺脫國外行業巨頭掣肘,我們放棄與國外廠家合作,同國內企業聯合開發系統。一切從零開始,過程異常艱辛。”張連鋼回憶道,僅編寫測試案例就多達5000多個,測試過程達10萬多次,每天忙到深夜司空見慣,甚至連去食堂吃飯很多人都覺得是浪費時間,自己帶飯盒,用微波爐熱熱就對付了。“當時,大家就一個信念,發揚山東港口人‘拼命+創新’的精神,抱著‘為中國人爭口氣’的初心和使命,一路迎難而上、艱難探索,最終啃下ECS設備控制系統研發的這塊‘硬骨頭’。”張連鋼表示,這樣的故事,在碼頭建設過程中還有很多,比如僅用了3年半就完成了國外常規8到10年的自動化碼頭建設周期,實現了一期碼頭運營投產;用1年半的時間,建成了全球首個“氫+5G”智慧綠色的自動化碼頭,并連續7次打破裝卸作業世界紀錄,讓“中國速度”“中國效率”成為全球自動化碼頭的標桿等。
前不久召開的全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上,把科技領域創新突破再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港口行業的科技工作者,張連鋼介紹了下一步他和團隊發力攻關的方向:下一步的重點是要加快自主可控全自動化堆場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智能生產系統、5G通信、北斗應用等重點創新項目的研發落地,突破更多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帶頭使用國產技術和設備。聚力“雙碳”港口建設,加快“氫進萬家”科技示范工程建設,在氫能港口關鍵技術集成及示范,風、光、儲、氫一體化綜合示范項目上,著力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示范港,引領智慧綠色港口發展潮流。“科技領域創新,離不開人才引育創新,這一點我體會很深,我個人的經歷以及我們團隊組合最有說服力。我們將借助重點項目,聚力科創人才培育,依托全省科創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勵保障等長效機制,培養更多懂管理、懂技術、懂業務、懂IT的復合型人才,也要為全省人才引育創新探索新路徑、作出新貢獻。”張連鋼表示,全省“十大創新”部署,為團隊搶抓山東省智慧港口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提供難得的新機遇。立足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廣闊舞臺,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和科技創新工作者,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山東港口“五種精神”,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踐行“三個走在前”的偉大事業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貢獻全部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人物事跡:
張連鋼,現任山東省港口集團高級別專家,是“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的帶頭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懷揣著科技報國的初心和夢想,1983年,他大學畢業來到山東港口青島港,在碼頭一線扎下了根,先后從事過技術員、集裝箱碼頭生產管理、港口設備技術研究創新等工作,長期攻關港口集裝箱碼頭自動化、無人化和智能化領域。2013年,組織上選派他擔當“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建設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在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領下,張連鋼和團隊成員從一張白紙起步,自主創新、自主攻關、攻堅破壁,在自動化碼頭總平面布局、業務流程、生產調度、裝卸工藝以及集成建設等自動化碼頭各方面取得5項突破、10大創新成果重大進展,實現了人、數據、機器有機連接和高效運營,打破了國外壟斷,建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實現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對外輸出,在全球自動化碼頭競爭浪潮中,搶占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