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8日訊 從市雕塑館到市美術館,從高新區瀾灣美術館,到西海岸新區的大贊當代美術館和名家美術館,從海信廣場的畢加索真跡展到中天美術館的牛玉生敦煌壁畫暨陳琛書法展……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假期,不同藝術門類的展覽遍布島城各大美術館,為時尚青島再添藝術氣息,在帶給市民和游客新鮮的藝術體驗的同時,也促動了跨地域的藝術交流。請跟隨這張青島藝術展覽“地圖”,逛遍青島美術館。
市雕塑館:看八大美院之廣州美院趣味特色
正在青島市雕塑館展出的“青藍之夢·廣州美術學院師生雕塑/水彩畫邀請展”人氣漸旺,且以年輕的參觀者居多,人們在廣州美術學院師生帶來的130余件雕塑、水彩作品中發現了諸多可仔細品咂的趣味和共情。
廣州美術學院是國內八大美院中極具地域特色和創新意識的院校之一,六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精神和藝術魅力的精品力作。本次展覽既有反映扎實基本功、關注藝術本體語言的教師作品,也有體現跨界、富有創新思維的學生作品,層次豐富,為觀眾帶來充滿變化和驚喜的藝術體驗。
觀海新聞記者今天在展覽現場偶遇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師李蘭和學生們,她將她的陶瓷藝術創作課開進了展覽現場。她告訴記者,大四的學生已進入畢業創作階段,今年因為疫情原因,不能走出去尋找創作靈感,雕塑館引入的這場廣州美院的展覽就成為學生開拓視野、啟迪創作的源泉之一。
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給李蘭和她的學生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用毛皮套住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奏出辛德勒名單的音樂,激起保護野生動物的直觀情緒和感受;用毛氈做成的肥瘦相間的生肉懸掛在墻;樹脂等綜合材料創制的西瓜造型逼真;景泰藍的傳統工藝也在雕塑中得以應用;大理石制造出了凹凸有致的紙張感……對于材料的豐富多元的運用帶來了不少驚喜。
即便是架上的繪畫語言,也是極其豐富而創新的呈現。一組名為《人類觀察》的寫實水彩創作讓許多觀眾駐足細品,畫面描摹了普通的公園場景,靠石椅支撐站立的老人的背影,空曠的石板路和一個正在離開畫面的背影,一棵樹與一個人各截取大半的不和諧的風景,構圖中充斥著孤寂和壓抑的情緒,正映照了學生創作時的心緒,畢業前面對未知的茫然,無助……每個觀者大約都能體會到。而無框的裝裱更賦予了作品照片式的真實感。
互動的裝置和影像藝術帶給參觀者更多現場感的趣味,數碼VIDEO的介入重現一尊佛像修復的過程,感應式的機械裝置充滿未來感,聲音的分貝會與畫面產生關聯……互動讓藝術更貼近大眾的審美情緒,引發更多關注。
市雕塑館執行館長葉東煒表示,青島與廣州都屬于中國較早引入西方藝術的城市,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鎮。青島是全國較早開展城市雕塑規劃建設的城市,水彩畫又是代表青島的文化名片。這次展覽雕塑作品與水彩畫有效互動,體現出多元文化語境下的對話與交流,為促進和改善藝術感知、交流與合作創造了溝通平臺。
市美術館:水彩鑒賞的國際與本土視野
作為今年國際水彩藝術季的展覽板塊之一,由青島日報社(集團)主辦的“觀瀾·國際水彩藝術陳列展”在青島市美術館展出。展覽由青島日報報業集團新聞書畫院承辦,青島市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山東水彩畫會、青島市美協水彩藝委會、青島國際水彩畫培訓基地、贊一油畫博物館、圓夢畫廊、見山樓美術館等協辦,集中展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來自中國以及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烏拉圭、摩爾多瓦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08件水彩畫作品。
此次展覽設置“西風東漸”、“本土之路”、“多彩視界”三個板塊,展出中國現當代、青島地域以及國外藝術家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水彩畫作,展示不同時期水彩創作的特點、水彩藝術對現當代中國美術的影響,青島本地域水彩的傳承發展與創作樣貌,以及近二十年來中外水彩藝術家的探索實踐。同時通過梳理與研究,綜合線下、線上形式,展現中國現當代水彩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青島“城市文化名片”的日漸形成、當代水彩藝術在國際化視野中的展示交流、學術對話與蓬勃發展。
大贊當代美術館:五位青年藝術家“從我到你”的當代思考
在大贊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從我到你——國際當代藝術展”是一份“答卷”,集結了五位青年當代藝術家在青島為期21天的行程的思考。
這場展覽由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青島西海岸新區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嶗山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大贊當代美術館共同承辦的展覽,是五位加入大贊當代美術館“2020新聲·中國—烏克蘭當代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的藝術家在青島對于生活、社會及藝術觀點的思考,更是青島難得一見的高質量當代視覺藝術盛宴。
21天的停留中,他們舉辦了十余次藝術家創作開放日、外出采風活動,深入對話青島非遺與代表性傳承人、少兒藝術創作工作坊等公共教育與活動組織,不僅讓藝術家們真實感知到了青島人文,更讓美術館的角色更加面向社會,成為大眾高層次藝術教育的接口。公眾與藝術家在這里“親密”接觸,探秘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和思想。
展覽將通過公眾號預約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也可登錄大麥網,2元獲得免預約通道,同時解鎖神秘禮物。將持續至年底的展覽期間,大贊當代美術館還將舉辦藝術家特別導覽,藝術家講座、工作坊、小行星畫室等豐富多彩公共文化藝術活動。
瀾灣美術館:“陶?醉”在山東當代陶瓷藝術名家的傳統時尚中
作為第三屆瀾灣藝術節的重要內容,陶?醉——山東省當代陶瓷藝術名家提名展在青島高新區瀾灣美術館的展出,為市民和游客帶來的是一場傳統與當代交融的泥與火的藝術盛筵。
展覽由山東省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山東省雕塑藝術家協會、青島市美術家協會主辦。展出的近百件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其中有不少入選全國美展。
陶藝是一門歷史悠久的造型藝術,也是華夏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它已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載體和表達媒介。齊魯陶瓷的藝術底蘊深厚,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有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遺存,產生了彩陶、白陶、黑陶、蛋殼陶,以及青瓷、白瓷等諸多陶瓷品類,許多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傾注心力,發展出燦爛而獨具特色的齊魯陶瓷藝術。
此次展覽特邀的陶瓷藝術家,在山東當代陶藝領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他們多元的創作風格,豐富的藝術語言,跨越多個年代的創作,既有很強的學術性,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海信廣場:畢加索油畫真跡值得細品和打卡
截止10月11日,市民和游客可以到海信廣場五樓,近距離膜拜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的油畫創作真跡,每一個幅作品都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講解,了解他的藝術創作形成與演變。
畢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舞臺設計師、作家,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有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他一生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對藝術的癡迷為后世留下了幾萬件作品。
此次展出的油畫作品中,《朵拉的肖像》價值不菲。這幅畫的原型來自畢加索的情人朵拉·馬爾,朵拉擁有知識的力量,激發了畢加索的靈感。畢加索最好的油畫作品即產生于與朵拉相處的時期。該幅畫中描繪了一個女人懷抱樂器,她的臉以正面和側面組合的形式展現,但正因為這種“扭曲”,畢加索的畫作更加引人注目,被世人稱之為“比生命更真實”。
另外,展覽還將繪畫與音樂結合。獨立音樂人、世界音樂文化傳播者王豐特別為本次展覽創作了手碟曲目《格爾尼卡》現場展示。互動區和衍生品售賣區,也將帶來豐富的觀展體驗。
此次旭輝銀盛泰畢加索天語真跡展由畢加索集團和山東旭輝銀盛泰集團主辦,畢加索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承辦,開放時間為10:00至21:30,最后入場時間為21:00。市民可在青島海信廣場APP、旭輝銀盛泰“旭家客”微信小程序、青島文化消費辦公室微信公眾號獲取本次展覽票務信息。
曉芳齋藝術空間:領略王春生水墨的生生不息
將于明天開展的“生生不息——王春生水墨作品展”,將展出這位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的老院長最新的水墨創作。
王春生的水墨畫呈現一種寧靜、超脫、淡泊的氣息。在幾十年的繪畫生涯中,她常說,畫家如同作家,在作家的筆下,不可能永遠寫一個人物,一種性格,一樣的環境……畫家同樣如此,表現形式會隨不同的自我情感生發,千變萬化。
這次展出的新作,與以往的創作不同。她以中國傳統佛教文化中的菩薩形象為主題,刻畫了具有當代性和實驗藝術特點的新作。各種傳統字體疊加書寫的《心經》系列,打破了傳統書法的束縛,同樣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當代賦予書者的力量。
策展人馮國建說:“生生不息”系列是王春生教授的水墨新探索,也是她以新的筆墨描繪自己內心追尋的純粹境界,更是她感悟生命直抵內心的藝術情懷。雙節期間,感興趣的觀眾可到海爾洲際酒店一樓曉芳齋藝術空間免費觀展。
中天美術館:敦而煌之的敦煌壁畫和經卷臨摹來了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而煌之牛玉生敦煌壁畫展暨陳琛書法展的開展小中見大,在位于青島嶗山區山東頭路的中天美術館呈現了敦煌的博大精深。
主以線描呈現的敦煌壁畫臨摹,與小楷抄寫的經卷珠連璧合,而創作者中一位是在敦煌研究院專業從事敦煌壁畫臨摹35年的藝術家,另一位是專注于楷書和篆書書寫的書法研磨者,機緣巧合的相識,牛玉生對于這位青年書家的書藝贊賞有加,二人的初次合作,在牛玉生看來出發點很簡單,希望以畫與書的配置,小中見大,為觀者展現中華傳統文化極大成的敦煌之美。
他介紹說,以線條為主的白描技法的運用在敦煌壁畫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也是他此次展覽的重頭戲,此外,有別于他35年來一直致力的客觀復原法,他也第一次嘗試以自己的方式采用純色或是想像中敦煌壁畫最初的顏色來進行臨摹創作。雖然只是一個有關敦煌壁畫的極其小型的小品展,但他相信,與青年書家的聯袂互動,將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敦煌,感知博大精深的藝術之美。
敦煌壁畫的臨摹,堪稱一獨特的畫派或畫科,敦煌是一個巨型的美術寶庫,世界上所有文物遺址,很少像敦煌這樣現在和曾經,聚集了如此眾多的畫家,他們在這里做著臨摹研究和保護的工作。敦煌臨摹的特點就是:保護性臨摹和欣賞性復制,這使得敦煌的臨摹本身具有了極高的研究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這場穿越古今、橫貫東西的敦而煌之的展覽,期待觀眾來一次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審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