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2月26日訊 今天上午,一場以“尋蹤與傳承”為主題的圖書分享會別開生面,歷史與藝術在青島市美術館交匯、碰撞,在本土史家執著的尋蹤、溯源中得以傳承,還原城市昔日獨特的光彩和榮耀。文化學者臧杰的個人新著《青島美術尋蹤》(三卷)與2020年由青島市藝術研究院組織編寫,青年學者孫堃主持著寫的青島藝術史叢書分卷《青島藝術史·美術卷》聯袂亮相青島市美術館,引來島城美術界、史學界與文藝評論界一眾專家學者紛紛到場站臺。

兩部著述從不同路徑和維度梳理青島美術史,其中今年二月份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青島美術尋蹤》,更可以看作是對青島近現代美術史首次系統的書寫。
青島美術史憑借什么進入中國美術史?分享會現場,臧杰提出的這一問題,也是他在《青島美術尋蹤》的書寫中著力要解決的命題。以史實為依據,在史料的取舍中既保有宏闊的視野,又要有足夠充分的細節認知,能夠做出精準的判斷,對于個人治史者而言,要做到這些絕非易事,他清醒而嚴謹的治學態度,得到了現場青島史學界和評論界前輩們一致褒獎。

《青島美術尋蹤》涵括了《中國水彩先驅徐詠青》《油彩青島》《青島美術史稿》三種。依托策展實踐、文獻收藏和口述歷史采集,通過查尋勾稽、調查采訪,歷時十年積累完成。
其中,《中國水彩先驅徐詠青》以徐詠青先生晚年寓居青島的七年為突破口,全面厘清了“中國水彩第一人” 徐詠青一生散落于上海、香港、青島的藝術行跡,并查考呈現出一百余幅徐詠青美術作品,涵括水彩、月份牌畫、素描速寫、插圖四大門類。該著述填補了中國現代美術史和水彩畫史的研究空白,對青島水彩的追本溯源、明確宗師與藝術傳承的譜系、融匯互證青島水彩史和中國水彩史的關系,都有重要意義。
《油彩青島》全面梳理了包括徐詠青、王濟遠、劉海粟始,延及李劍晨、倪貽德、龐薰琹、呂斯百、張充仁、吳冠中等四十位中國現代美術家在青島寫生創作的狀況,以百余幅經典油畫和水彩寫生的搜集,呈現了近代以來青島作為寫生地的城市魅力,顯現出藝術對一個城市的恒久表現力。同時本書以寫生為線索,以個人史輻射美術史風貌為寫作路途,勾勒出了青島美術史的整體景觀。

如果說《青島美術尋蹤》是以點、線、面的格局,圍合成一個青島近現代美術史的精確的文藝現場,作為青島藝術史叢書分卷的《青島藝術史·美術卷》則以編年正史的書寫方式,梳理出了青島地域內從人類文明的源頭直至近百年來的美術發展進程,更接近于一部脈絡分明的通史。
全書分列青島的古代美術、中西文化對撞下的青島美術(1898-1949)、現實主義下的青島美術(1949-1978)、改革開放語境下的青島美術(1978-1988)、主旋律與多樣化下的青島美術(1989-2000)五個篇章,亦是青島市藝術研究院在《青島水彩史話》的編寫基礎上的一份極具標識意義的學術呈現。
《青島藝術史·美術卷》和《青島美術尋蹤》(三卷)的出品方——青島市藝術研究院和良友書坊文化機構,多年來均深耕于本土藝術文獻的發掘、整理與研究。青島市美術館館長兼青島市藝術研究院院長遲濤今天表示,該項圖書分享活動的開展,也是兩家機構加強雙方研究與展覽合作的一項內容,未來雙方將通過資源整合共享,圍聚更多學術力量,更好地呈現青島美術事業的歷史與現實、創造與成就,助力青島藝術的發展與提升。
據悉,2月27日下午3點,《青島美術尋蹤》還將在良友書坊·塔樓1901舉行主題為“假設與求正”的新書分享會,細說書中的線索生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