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先進制造,壯大產業集群,優化要素配置
“青島制造”:轉型升級,開啟上揚新周期
數說這五年
■規上工業企業數量不斷壯大:2021年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017戶,較2017年增加448戶,為近五年來首次突破4000戶大關
■制造業支柱作用穩步回升:2021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實現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同比上升,達到25.9%
■制造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重回上升勢頭,2019年觸底之后已連續兩年上升,2020年和2021年分別同比增長5.5%和8.1%,兩年平均增長6.8%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是青島高端制造產業的代表。
制造業興,則青島興。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轉型升級是青島制造業最重要的關鍵詞。過去五年,既是青島制造業轉型升級最“痛”的五年,也是青島制造業“觸底反彈”的五年。
五年間,面對總量下滑、增速趨緩的產業現實,青島化壓力為動力,抓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全力推進新興產業壯大和傳統產業振興,努力實現制造業由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加速轉變。經過五年負重前行,如今的青島制造業正開始從陣痛期走出,向著先進和高端制造加速邁進。
最直觀的變化莫過于制造業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五年來,青島大膽押注新賽道,大力布局新產業,一批大項目落地投產,面向未來制造的產業體系加速構建。芯恩、富士康高端封測、惠科半導體、京東方物聯網顯示端口器件等項目,終結了青島制造業多年來“缺芯少面”的歷史;一汽-大眾、北京汽車制造廠、華人運通高合汽車等項目,相繼填補了青島汽車產業在高端豪車、一線品牌以及研發總部等方面的空白。在吉利衛星互聯網項目的助推下,青島航空航天產業邁出了關鍵一步。
這五年,制造業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青島緊緊抓住創新這一引領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力量,最大限度激發企業創新創意活力,推動產業創新取得豐碩成果。國內首個軌道交通行業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全國家電領域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先后花落青島;全市企業累計實施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超過1.5萬項,新增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128項,數量位居全省首位;累計創建15個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0個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和5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均位居全省前列;累計已有26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成功入選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全部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中,青島上榜企業總量達97家,位列全國第八,超過廣州、杭州等城市。
產業集群發展在五年間實現新突破。集群化發展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特征,也是未來制造業競爭的關鍵所在。2017年以來,青島直面在制造業集聚發展上的短板與不足,深入實施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創建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提升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水平。在首批公布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青島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雙雙入選,獨立入選集群數量并列全國城市首位;家電及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3個產業示范基地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城市前三位。
五年來,青島不斷創新機制,制造業要素配置更高效。為探索要素差別化配置,讓土地等資源更好與城市產業布局相匹配,青島自2020年起在全市實施“畝產效益”綜合評價改革,每年對全市所有工業企業進行畝產效益評價,并在國內率先將財政資金與“畝產效益”評價結果掛鉤,激勵和倒逼企業提質增效;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2021年青島創新發布制造業新銳企業產融合作“白名單”,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已有38家企業獲得8.19億元的貸款支持。
五年來,青島加速釋放政策紅利,持續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以2017年先進制造業政策15條出臺為分水嶺,制造業專項資金規模逐年上漲,從2018年的1.2億元,到2019年的1.7億元,再到2020年達到9.9億元,2021年突破10億元。2021年,青島最新出臺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黃金18條”,在政府購買化工安全環保公眾責任險、“4K應用示范小區”惠民、5G網絡基站獎補、支持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進一步突破。
種種跡象表明,青島制造業已經站上新一輪產業上升周期的起點。面對城市間新一輪制造業的競爭和角逐,青島有了更加從容應對的底氣,定將在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譜寫出動人篇章。(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