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獲獎名單對外發布,全國共有833個單位、個人及成果獲獎,青島17個單位、個人及牽頭完成的成果榜上有名。此外,還有駐青高校、企事業單位參與完成的11個成果上榜。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是我國產學研界協同創新的最高榮譽獎。在此次評選中,青島地球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單位);青島理工大學陳成軍、青島農業大學董煥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喬英云、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王曉、青島陽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臧蕾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青島科技大學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單位);張新竹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個人)。在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青島有2項牽頭成果獲一等獎,分別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的“刺參‘參優1號’育繁推技術體系建設及產業化示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牽頭的“復雜深井安全高效水基鉆井液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此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有2項牽頭成果獲二等獎,青島理工大學有2項牽頭成果獲二等獎、1項獲優秀獎,中國海洋大學有1項牽頭成果獲二等獎、1項獲優秀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產學研合作創新是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此次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的陳成軍是青島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地外機器人可視化遙操作及自主控制、基于深度學習的裝配監測等。他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43項,轉讓發明專利3項,與企業合作申報并授權發明專利5項,授權美國、荷蘭國外專利共2項,申請PCT專利4項,獲批軟件著作版權8項。他研發的“摩擦磨損試驗機測控系統”應用于某實驗儀器公司的30多個型號的產品,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0%以上,部分產品實現了對進口產品的替代,并且在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中石油等單位得到應用;研發的“裝配過程監測和AR誘導技術”在近3年為某軟件企業創造直接產值約8000萬元,新增利潤約3200萬元。
在此次評選中,全國僅有48家單位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其中就包括青島科技大學。該校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創造了廣受矚目的“青科大現象”,被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截至2021年9月,該校已成功孵化8家上市公司和300多家科技創新企業,為山東省創造了超過1100億元的產值。在2021年《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TOP100)》中,青科大以366件專利轉讓數位居山東省屬高校第1位。該校先后與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了包括新序列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內的10個國家級創新平臺、12個校企聯合研發中心、6個地方研究院等,打造了“政、產、學、研、資”五位一體、高度融合的橡膠工業生態圈。
此次全國共有53項成果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一等獎,黃海水產研究所與青島瑞滋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申報的“刺參‘參優1號’育繁推技術體系建設及產業化示范”名列其中。當前,我國共有6個海參新品種,科企合作歷時12年培育的刺參“參優1號”是其中產業化最成功的代表。“參優1號”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耐高溫,是我國首個具有抗逆性狀的刺參新品種。目前,“參優1號”比其他海參市場價高30%-40%,仍供不應求,在國內的刺參苗種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附: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單位)
青島地球軟件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
陳成軍 青島理工大學
董煥聲 青島農業大學
喬英云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王 曉 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臧 蕾 青島陽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單位)
青島科技大學
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個人)
張新竹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一等獎
刺參“參優1號”育繁推技術體系建設及產業化示范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牽頭
復雜深井安全高效水基鉆井液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牽頭
二等獎
“三低”油氣藏測井評價技術及規模化應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牽頭
動物源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開發 中國海洋大學牽頭
高含水油田精細開發優化與調控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牽頭
基于物-化多維多參數探測地下水害關鍵技術與裝備 青島理工大學牽頭
斜井和水平井多流型多場氣液固多相高效舉升系統集成應用 青島理工大學牽頭
優秀獎
海洋環境下高性能管樁全壽命安全監測與治理關鍵技術 青島理工大學牽頭
基于甲殼生物質資源高效制備殼聚糖及其衍生產品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 中國海洋大學牽頭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