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全國兩會就要召開了。在過去的一年,住魯全國人大代表怎樣履職?閃電新聞記者來到了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看全國人大代表耿遵珠的履職故事。

“現在農村有大量的閑置土地,可以建立高標準。學習一下別村的積分制,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當閃電新聞記者見到耿遵珠時,他正在聊城市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的課堂上,向學員們講述著自己村莊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經驗故事。發展鄉村振興,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這項工作耿遵珠做了近二十年。

“1996年我們村開始有大棚,那時候種大棚勞動強度又大,保溫性能又不好。全村的光會種蕓豆,一個大棚年收入才幾千塊錢,老百姓對種大棚失去信心,也紛紛出外打工,所以說棚就舍棄了。”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告訴閃電新聞記者。

2002年,耿遵珠當選為耿店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帶領老百姓改茬。從蕓豆改到西紅柿、辣椒、黃瓜等蔬菜,村民的收入一下子從幾千塊錢到一萬五左右,收入也翻了番。

那時候的耿遵珠在想,如何長久地保障農民們的收入問題,關鍵還是靠技術。2006年,耿遵珠通過引入卷簾機大棚,實現了滴灌水肥一體化。這時,新問題又來了,由于村里缺少年輕人,即使有了新技術,如何運用也讓村民們犯了難。這時,耿遵珠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

耿付建作為耿店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之一,收到了耿書記的電話。“2010年之前,我在深圳打工,在外面一年能掙2萬多塊錢,那時候耿書記給我說,在村里種大棚一年能收入4萬塊錢,我開始還不太相信。”
那時候的耿遵珠來到無數個村民家中走訪調研,一遍遍打電話給村里在外務工的年輕人,隨著大量的調研與溝通,在吸引青年人才回鄉創業路上,耿書記又多了不少經驗:“讓年輕人跟年輕人坐下交流,你在大城市工作,還不如我在家里掙得多。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把鄉村配套服務好,修路架電流轉土地,建設新農村,改造了樓房,讓年輕人回來不犯難。”

在耿書記的努力下,先后有100多名青年返鄉,700多個高標準蔬菜大棚拔地而起,這群人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棚二代”。現如今,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的70后、80后、90后占到八九成,僅棚菜一項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4.5萬元。此時的耿遵珠并沒有閑下來,每天琢磨著,怎么把自己村的經驗,傳遞給更多的人。
耿遵珠說:“在我們村旁邊建了一個聊城市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學院,也叫‘棚二代’大學,通過看我們村20年的發展歷程,教育學員們怎么在更好地發展并掌握技術,搞現代農業。”

目前,學院借助山東大學、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等雄厚的學術實力,依托耿店村豐沛的實踐資源,精心打造了黨性教育、鄉村振興、“耿店模式”、專業技能等系列特色課程。學院師資庫先后簽約各層次專家人才1000余人次,培訓學習人數超過5000人。初步形成了涵蓋耿店村等全國100余個鄉村振興特色村、紅色黨性教育基地、素質拓展基地的現場教學版圖。在現場,鄒平市黃山街道代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峰受益匪淺:“通過近幾天的專題學習和現場觀摩,尤其是‘耿店模式’和耿遵珠書記20余年的干事創業歷程,讓我受益匪淺。回去之后,保質保量完成我村新村社區建設,開發沿街商貿增加集體收入,建設老年公寓解決養老難的問題,找準一條適合城中村發展的路子。”

接受完記者的采訪,耿遵珠來到大棚外面,和年輕人討論起大棚升級改造的問題。目前,全國兩會即將召開,耿遵珠作為人大代表,將自己履職以來總結的建議推廣到全國人民的視野中去。耿遵珠說:“經過這20多年的奮斗,把我們的產業才做到現在這個規模,我們走的這個路啊,都是奮斗出來的,是我們干出來的。下一步,讓老百姓都住上水電暖齊全的樓房,能建棚的土地就建棚,不能建棚的就建立高標準農田。如果是林地的話,那就發展林業,只有把家園做好了,年輕人才愿意回來,愿意留下。”
閃電新聞記者 孔然 李德旺 左新新 聊城臺 張潔 茌平臺 周超 劉越超 報道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