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沙河街道杜家水泊村的健身廣場內,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一個中年大姐協助一位老奶奶做健身運動,讓人不禁感慨這個“女兒”的孝心。但實際上這二人并非母女,只是同一個村的鄰居。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這件事的開端,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老人名字叫蘭錫娟,今年66歲。2020年8月的一天,蘭錫娟老人在搬運花生時不慎摔斷胳膊。老人的孩子在南村上班,經常不在家,老伴杜風廷也年近70,照顧老伴就要把地里的活扔下。一籌莫展之際,鄰居張秀欣看到老人纏著繃帶回家,主動來到老人家里詢問情況。知道了老人面臨的難題以后,二話不說,主動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每天去老人家里,給老人洗衣做飯,收拾家務,陪老人說說話,讓老人感覺比自己親閨女還親。
然而,就在老人胳膊的骨折漸愈之時,9月的一天午后,蘭錫娟老人又因為腦血栓突然暈倒,經過救治,挽回了生命,但臥床不起,意識模糊,需要定期去青島醫(yī)院檢查治療。這次的情況比上次更為嚴重,蘭錫娟和老伴感到了絕望。聽聞這一情況,張秀欣又一次站了出來,不僅照顧蘭錫娟的生活起居,還一次次陪著老人去青島看病。把老人抱上車,到醫(yī)院掛號、檢查、取藥、取報告,每次都是她一個人忙前忙后,兩個老人在旁邊看得直掉淚。直到現在,杜風廷跟記者談起這件事仍然聲音哽咽:“去青島復查的那一個月,真不是一般人能扛了的,我自己都想放棄了,真的沒想到俺這侄媳婦(張秀欣)不但每次都陪著我們,還一次次鼓勵我們堅持下去,我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經過一個月持續(xù)的治療,蘭錫娟老人的病情逐漸穩(wěn)定里下來,但依舊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對重新站起來幾乎沒有信心,甚至老人的兒子也不抱希望,張秀欣則不斷地鼓勵他們,讓他們一定要有信心,不要放棄,并表示自己會一直幫助照顧老人,直到老人康復。
因為這一句承諾,張秀欣一做就是兩年。從那以后,張秀欣每天風雨無阻地到老人的家里照顧蘭錫娟的衣食起居,給老人洗衣做飯、洗澡洗頭,陪她聊天說笑,鼓勵她不要放棄。老人在張秀欣的照顧下,意識恢復了,能夠自己慢慢地坐起來,后來能夠慢慢地站起來。這增加了張秀欣的信心,她拉著老人的手說道:“嬸子!咱這也算是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雖然說現在腿腳不靈便了,但是咱還活著呀!咱只要活著,給家里的人就是一種希望,俺也知道你害怕恢復不了,不要緊,以后我陪著你走,陪著你鍛煉。”從此以后,每個清晨和黃昏,在村子的健身器材旁總能看到這對“母女”,“女兒”幫助著“母親”做著各種運動,并像哄孩子似的不停鼓勵,“對,做得真好,再來一個好不好。”在張秀欣的不斷幫助和鼓勵下,蘭錫娟老人的情況也越來越好,現在已經能獨立走路了。

老人的兒子杜成語提起張秀欣,三四十歲的漢子感激涕零,“真的很感謝俺這姐!我在南村上班,為了生活,家里顧全不上。俺這姐一個人攬過了本來不屬于她的責任,她總是說沒什么,但對我們一家來說,她那是救了我們一家的命!”
一開始村子里有人對這事不理解,但張秀欣數年如一日地堅持,所有的猜忌不攻自破,現在提起張秀欣,全村沒有不豎大拇哥的。面對記者,蘭錫娟老人眼含熱淚地說:“俺這侄媳婦是好人!真的是個好人吶!”
張秀欣今年53歲,之前在加油站工作,2020年2月退休,在家照顧著初中的女兒。照顧蘭錫娟老人的同時,她還照顧著有智力殘疾的小叔子。記者問張秀欣,是什么讓她能夠這樣大公無私地去幫助別人。張秀欣說:“2007年生女兒坐月子時,我生了場大病,險些去世,從那以后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覺得在別人需要的時候送去溫暖,在別人絕望的時候送去希望,生命才有意義,后來就多去幫助別人。”在加油站工作時,張秀欣作為值班長,每次值夜班時總會讓自己班的人去休息,自己幫著他們值班。誰家里遇著什么事情,她也總是二話不說,主動幫忙。這么多年,幫助他人已經成了她的習慣。而被問起她為啥要幫蘭錫娟老人時,她笑著說道:“沒有什么為啥,作為鄰居,互相幫助我覺得是理所應當對的,看著俺嬸子在床上不能動,我心里難受,就是想用自己的行動給俺嬸子一些動力和希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劉少欣)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