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神筆”,繪出“綠色”春耕圖
全市900多名科技特派員走進田間地頭,讓科技的力量充實“糧袋子”、豐富“菜籃子”
綠色是農業的標志性顏色之一,也是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眼下正是春耕春管時節,田間地頭,與農戶們一起忙碌的有不少科技特派員。他們給農戶急難愁盼的問題開出“綠色”藥方,不但能更好地“護苗壯苗”,還更加生態環保,為充實“糧袋子”、豐富“菜籃子”提供了重要保障。
野生海帶為原料,“綠肥”讓小麥更“壯”
近段時間,青島農業大學張玉梅教授團隊奔忙在膠州、平度的農田之間。由于去年“十一”前后青島地區雨水較多,小麥無法按期播種,農戶們普遍面臨苗情偏弱的問題。面對發愁的種植戶,張玉梅給出了促苗、壯苗的綜合方案,包括小麥鎮壓、盡早追肥等?!皠e擔心,這種情況我們以前遇見過,晚長也能豐產?!彼龍远ǖ恼Z氣給種植戶們吃下了“定心丸”。

青島農業大學張玉梅教授團隊。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宋新華 攝
土壤太疏松,小麥的根和土壤就貼合不緊實,不利于根系吸收養分和水分,這就需要在早春及時進行小麥鎮壓,也就是俗稱的“軋軋苗”“墩墩苗”。這種物理手段是早春培育壯苗、促弱轉壯的有效措施。在田間,青島市農技中心高級工程師朱憲良為農戶們講解不同類型小麥鎮壓機的用法,自走式、懸掛式、牽引式,平面輪、凹面輪、凸面輪、錐形輪……各有優勢和適用范圍。“建議你這邊選擇自走式可調幅鎮壓機,可以提高鎮壓效率和效果?!彼托拇饛娃r戶的咨詢。
晚播小麥根系扎得不好,抗病能力、防倒春寒的能力比較弱,山東恩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技術經理王倩“對癥下藥”,給農戶們帶去追肥技術指導。在青島“靠海吃?!?,有一種以野生海帶為原料的發酵海藻酸新型增效肥料,不僅可以為小麥提供養分,其中的海藻活性物質還可以促進根系生長,讓小麥具有突出的抗病能力和防倒春寒能力。王倩介紹,這種純植物源的肥料對作物有更好的親和性,更易吸收,且對人、畜、土壤無毒害。相比之下,純生物合成的肥料使用時需要注意濃度適宜,因為濃度低了不起作用,濃度高了會對作物產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時還有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礦源肥料是通過改良土壤來促進作物生長,反應路徑比較長,影響壯苗的效率。王倩推薦的這種發酵海藻酸新型增效肥料價格相對高一些,但是由于其具有增產提質的效果,農戶的每畝投入產出比也更可觀。
“好菌”抗“壞菌”,不用農藥也能“治病”
再過幾天就到了露天馬鈴薯種植的時節,對馬鈴薯種植戶來說,最怕的問題就是病害。作為青島唯一的全國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王倫世最近一直忙著在平度推廣馬鈴薯拌種技術。原來,馬鈴薯種薯很容易被病菌侵染,如果不進行處理會造成交叉感染,種在地里也會爛種;傳統的種薯切塊方法容易使病菌通過切刀傳染給其他健康種塊,同時切塊的傷口很容易感染病菌。而拌種可以抑制種薯上攜帶的病菌,防止種塊切口處腐爛和病菌侵入,預防爛種、黑痣、黑脛等多種病害。以前,農戶們經常使用農藥、抗生素等進行拌種,但這些方法容易產生“副作用”,包括使作物受害、污染水土等。而王倫世推廣的生物菌劑拌種更加綠色環保,這種方式是讓有益菌把馬鈴薯種塊“包裹”起來,讓有害菌“進不來”,從而達到抑菌抗病的效果。

科技特派員、青島唯一的全國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王倫世(左)指導種植戶管理黃瓜。(本人供圖)
用更多好辦法替代農藥,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前些天,平度一位農戶帶著“生病”的櫻桃西紅柿專程來到王倫世家中請教,這位農戶頭一次種大棚,缺乏經驗的他急得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王倫世看了一眼,就斷定櫻桃西紅柿感染了病毒,他當即為農戶配了一種球蛋白作“解藥”?!稗r藥是對病毒起抑制作用,而球蛋白是增加植株自身的抵抗力。”他向農戶講解。沒過幾天,農戶又專門給王倫世報喜,說櫻桃西紅柿的“病情”好轉了。
今年56歲的王倫世經常在抖音上講解農作物的病害防治辦法,他拍過一條“黃瓜不亮,為什么?”的視頻,播放量高達13萬,北到內蒙古、南到云南,經常有全國各地的粉絲在視頻下留言向他討教。而王倫世自己也在不斷學習綠色農業的新技術、新方法,在試驗示范棚里進行實踐檢驗,經過兩季的謹慎對比之后,才向農戶們推薦最優方案。
系統化治理,讓土壤生態恢復健康
近些天,青島農業大學楊延杰教授團隊在即墨白廟村忙著為白廟芋頭選育種苗。作為聲名遠播的傳統地標產品,白廟芋頭一度被不少農戶棄耕,遭遇過“品牌在外,產品卻出不來”的困境。近三年,楊延杰教授團隊為當地針對性開發了“傳統地標產品產地環境保護技術”,用系統化的治理方案,讓白廟芋頭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在芋頭種植過程中,農戶們最為頭疼的問題是隨著種植年份的增加,土地里的病害越來越嚴重,打多少農藥都不管用,有些地塊的死苗率高達70%-80%。曾經白廟芋頭的種植高峰達到3萬畝,后來一度萎縮到幾千畝。楊延杰給當地開出的“綜合藥方”包括補充調控微生態環境,通過有機肥和生物泥炭給土壤補充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在土壤中加入微生物菌劑,達到“以菌治菌”的效果;比照原有的產地土壤環境,給土壤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引入新的種植技術,比如地膜覆蓋、速溶水肥滴灌系統等。通過系統化的治理,土壤變得“可持續發展”,去年白廟芋頭的存活率達到97%-98%,畝產達到4000-6000斤,售價達到12元/斤,農戶的每畝收益比以前翻了兩番。
“很多人說現在的農產品沒有以前的‘老風味兒’了,其實這就和土壤有關?!睏钛咏苷f,長期以來,傳統的化學農業讓土壤里的“好東西”減少了,所以要用系統化的方案讓土壤生態恢復原有的健康,用科學的方法讓產地環境“標準化”。
在青島,由高校教師、科研院所專家、企業技術骨干等組成的科技特派員總數有900多人,他們帶著各自的專長活躍在糧食作物生產、蔬菜栽培、果樹管理、畜禽疫病防治等領域,讓綠色科技躍動在廣袤田野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