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5日訊 今年以來,市南區發生的電信詐騙案件中主要詐騙套路有哪些?主要受騙群體有哪些?哪個年齡段容易受騙?觀海新聞記者從市南公安分局了解到,市南警方梳理從2022年1月1日至3月3日接到的電信詐騙案件,對今年以來全區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進行了統計分析,結合真實案例揭秘發案率較高的4大電信詐騙騙術。今后,市民在接到類似電話、短信、QQ、微信消息時,要多留心。
自2022年1月1日至3月3日,市南區發生的電信網絡詐騙案的詐騙類型主要是“殺豬盤”詐騙;虛假貸款、投資類詐騙;刷單返利類詐騙;虛假購物服務類詐騙;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冒充領導熟人類詐騙;虛假博彩詐騙等。其中“殺豬盤”類案件的比例最高,占總案件數的31.45%。其次是虛假貸款、投資類案件,占總案件數的29.83%;刷單返利類案件,占總案件數的26.61%;虛假購物服務類案件,占總案件數的8.06%。
市南區電信詐騙警情數排行前四名
殺豬盤類案件
虛假貸款、投資類案件
刷單返利類案件
虛假購物類案件
一、殺豬盤類案件
真實案例:市南區居民蘇女士報稱:1月6日其在家中通過一款App軟件認識一名男子,隨后添加男子QQ聊天。后該男子一直花言巧語表達對蘇女士的愛慕,蘇女士逐漸信任了這名男子。于是通過男子的推薦,蘇女士下載了某聊天軟件進行聊天,聊天時對方發送給蘇女士一個網址,稱自己一直在炒外匯很掙錢,讓蘇女士跟自己一起炒外匯。蘇女士深信不疑的在對方推薦的網站上注冊了賬號,并根據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多次進行轉賬充值。蘇女士于2022年1月12日至1月19日先后向對方提供的賬戶轉賬20余萬元,蘇女士準備提現時發現該網站已無法打開,這時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警方揭秘:該類案件受騙年齡段大多數在20至40歲之間,受騙群體大多數為無業人員、打工人員居多,詐騙分子多以利用網絡交友、婚戀,誘導受害人投資賭博等形式實施金錢詐騙,詐騙分子會找有一定經濟基礎、單身、對感情有一定需要的人作為目標,為取得受害人信任,添加受害人為好友后頻繁與其聊天,對受害人噓寒問暖,待確定戀人或好友信任后慫恿受害人到虛假投資平臺、賭博平臺投錢,開始以金額較小的投入讓受害人能提現,待受害人嘗到甜頭后讓受害人加大投入金額,然后將投資平臺關閉,并且將受害人拉黑。
二、虛假貸款、投資類案件
真實案例:市南區居民韓女士報稱:2022年2月28日,因有資金需要,韓女士就在網上下載了一款貸款軟件,并在該軟件內填寫了個人信息及所需的貸款額度。隨后一名自稱該軟件的工作人員聯系韓女士,并以韓女士的貸款金額被凍結、需要繳納保證金、認證金等為由,讓韓女士向指定銀行賬戶轉賬。韓女士就通過銀行卡向對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轉賬40000元。但對方又以不能提取貸款借口為由,讓韓女士繼續向對方指定的賬戶轉賬,韓女士才意識被騙。
警方揭秘:該類案件受害年齡、群體不固定,詐騙分子通過網絡、電話、短信等渠道散播虛假的貸款信息,以“低息、無抵押、下款快”等噱頭引誘受害人下載虛假貸款App軟件,仿冒正規貸款平臺流程,引導受害人在虛假貸款App軟件內完成“申請貸款”,后詐騙分子編造以流水不夠、銀行卡號錯誤、認證資金不足等理由,告知受害人無法放貸,要求受害人轉賬,受害人為盡快獲取貸款資金,就會按照詐騙分子的要求進行轉賬匯款,詐騙分子會誘導受害人零風險炒股,騙受害人將錢交給“炒股高手”,以高收益投資項目穩賺不賠,騙受害人下載非法App,以虛擬貨幣升值快,騙受害人大量購買,最終被騙。
三、刷單返利類案件
真實案例:市南居民騰女士報稱:2022年2月6日,滕女士在家中時收到一條短信,內容為滕女士今年使用某快遞已達20件,現可以復制口令到支付寶領取迷你洗衣機一臺。滕女士就按照提示復制口令進入支付寶,支付寶頁面提示進入一個聊天群,客服要求韓女士在一軟件內給某主播點贊才能獲得洗衣機。滕女士按照提示操作并沒有領取到洗衣機。2022年2月8日,滕女士所在的聊天群內客服稱有抖音助力返現金任務,助力后可獲得現金,滕女士信以為真后通過銀行卡給對方提供的銀行卡內轉賬3000元,獲利了690元,滕女士獲利后覺得這樣掙錢挺簡單,后又向對方的銀行卡內轉賬10000元,轉賬后對方稱需要繼續轉賬助力才能返還現金,這時滕女士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警方揭秘:該類案件受騙年齡段大多數在20至50歲之間,受騙群體基本以退休人員、無業人員、學生、上班族為主,詐騙分子通過招聘平臺、QQ、微信、抖音、短信等渠道推廣兼職廣告,從起初的以快速提升網店交易量、信譽度為由招募人員刷單;或以抖音、快手等視頻直播軟件提升人氣為由,誘騙受害人刷粉絲、點贊,現刷單類詐騙由“變種”為博彩網做活動為由,誘騙受害人刷彩票流水;或稱股票大盤提升交易活躍度,誘騙受害人刷股票交易等詐騙受害人錢財。
四、虛假購物類案件
真實案例:市南區某酒店員工劉先生報稱:2022年2月7日,劉先生通過微信朋友圈看到發了一條出售“冰墩墩”鑰匙掛件的信息,劉先生覺得很便宜,可以買回來再通過其它渠道售賣來賺取差價。劉先生就通過微信聯系對方預定了上百個“冰墩墩”掛件,并通過掃描對方支付寶和微信二維碼向對方付款6000余元,當時對方承諾15日內發貨。但是劉先生自購買后一直沒有收到貨。2月27日,劉先生通過微信聯系對方,發現對方的微信賬號顯示異常,劉先生通過電話也聯系不上對方,這時劉先生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警方揭秘:該案易受騙群體以網購群體居多,特別是在網購平臺、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購物渠道淘貨的人群。詐騙分子通過微信、抖音、快手等互聯網平臺發布低價商品信息,在交易后以需要繳納定金、手續費或不發貨、郵寄低質量貨物的形式實施詐騙。(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梁超 通訊員 魏嘉)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