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近日出臺《關于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紡織服裝服飾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家具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業等7個傳統產業向現代制造轉變。目標到2022年,7大傳統產業基本實現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產品供給向品牌化高端化轉變、產業生態向特色化時尚化轉變,引領產業在5大方面取得提升:
產業規模。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新增5家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培育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基地。
創新能力。新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新建公共科技創新平臺6個,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5家,新增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10家。
品牌影響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名牌,新增全國單項冠軍企業5家,新培育“青島金花”品牌20個。
生產效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均完成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比2019年平均提高20%。
集約水平。新培育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3個,新認定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1個,各產業形成配套比較完善的產業鏈。
青島將從5大方面重點推進:
推動全產業鏈工業互聯網賦能。
培育傳統產業工業互聯網生態,借助海爾卡奧斯跨行業跨領域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我市傳統產業企業與全國工業互聯網知名平臺、服務商加強對接合作,支持3000家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賦能應用,打造針織、服裝、家紡、家具、制鞋、制帽、體育器械、食品、酒及飲料等一批傳統產業的AI深度應用場景,推動6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和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
強化企業創新研發能力。
加大技術創新體系及平臺建設,推動傳統產業向技術、設計、時尚、品牌轉型。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創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等創新載體;提升傳統產品工業設計水平,推動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建設,鼓勵企業與工業設計機構合作,促進我市傳統產品升級換代,特別是老酒、假發制品、貝雕、海洋食品等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的企業,分別給予500萬元、50萬元獎勵。
提升企業市場營銷能力。
深化“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深入開展“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宣傳活動,打造“青島金花”新族群;培育鳳凰印染、柏蘭、聚大洋、英吉多、品品好、前豐帽藝、白雪、眾地家紡等新興品牌迅速成長,鼓勵小微企業注冊商標、創建品牌,打造更多傳統產業名品。引導企業創新營銷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幫助企業拓寬營銷渠道;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重要產業展會,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爭取訂單,在列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年度市場開拓計劃項目的展會上,全市性制造業行業協會組織開展的產品展銷、供需對接等開拓市場活動,根據實際發生的費用給予單項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補助;對參展制造業企業按參加展會實際發生的展位費、特裝費的50%給予最高不超過10萬元補助。
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加強平臺建設,為傳統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抓好重點項目落地落實,圍繞7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強總投資100億元的20個重點項目的謀劃、實施和調度;加大“雙招雙引”力度
高效配置要素資源。
合理配置土地資源,整合土地資源支持7個傳統產業優質企業發展,在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現有工業項目提高利用率和新建工業項目建筑容積率超過國家、省、市規定容積率部分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創新產融對接服務,鼓勵銀行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高授信審批效率,對重點傳統產業中的中小微企業轉貸引導基金使用期限,確有需要的,單筆業務可延長至15天;中小微企業轉貸引導基金轉貸費率不高于每日0.05%;加強人才支持服務。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發揮領軍企業在產業鏈協同創新中的頭雁效應,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鼓勵中小微企業“依大靠強”進入龍頭企業產業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