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一手筑防疫屏障 一手抓項目落地
實行全封閉管理,24小時施工
青島京東方項目:
模組廠房計劃5月底封頂
白天,3671名建設人員穿梭忙碌,忙著綁扎鋼筋;夜晚,112臺大燈照得場地亮如白晝,混凝土澆筑加緊趕工。疫情影響之下,京東方物聯網移動顯示端口器件青島生產基地項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項目建設,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全力追趕施工進度。
“此次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立即從人員管理、核酸檢測及疫苗接種,食堂、車輛、環境管理、防疫物資儲備等方面出發,制定了詳細的疫情防控方案。” 中建三局京東方項目專職副書記李陸軍介紹,項目建設現場已經實行全封閉管理。目前,青島京東方項目防疫物資儲備充足,可保障場內所有人員30天用量,并將根據消耗情況動態補充。
在一系列措施之下,青島京東方項目的進度沒有受到明顯影響,仍在快速推進。
“我們現在實行的是24小時施工。白天工人綁扎鋼筋,晚上進行混凝土澆筑,工序可以銜接得上,基本上是三班倒的狀態。”李陸軍告訴記者,為保證夜間施工,他們每臺塔吊頂部安裝4個500瓦的大燈,將整個施工現場照得跟白天一樣透亮。

青島京東方項目正在加緊施工中。
據悉,目前項目生活區域主體施工已至地上四層,廠房區域主體施工至地上二層,立體倉、CUB(綜合動力站)處于基礎施工階段。按照計劃,餐廳和活動中心預計4月初即可封頂,模組廠房計劃5月底封頂。“工程進度仍是原來的計劃,6月份完成所有結構主體封頂,12月份工程點亮,2023年3月份完成整體竣工。”中建三局京東方項目生產經理王漢衛說。
項目建設不停步,開足馬力趕進度
青島啤酒:
沖刺智能化無人立體倉庫項目
項目一線,也是戰“疫”前線。每天早8點到晚8點,12個小時以上“泡”在項目現場,一手抓防疫,一手保生產,是青島啤酒廠工程部員工宋森的工作常態。
眼下,啤酒飲料行業首家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青島啤酒廠的無人立體倉庫項目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啤酒飲料行業最高的智能化無人立體倉庫。宋森和IT工程師、電工、鉗工等一起,對近百臺電機、150多個光電信號、3000多個貨位的系統數據逐一進行測試和聯調,這樣的調試要持續兩周。
項目現場,宋森和團隊踩著節點,逐一落實落細。“慢進是退,小進是退,不進更是退。”宋森這樣形容他對卡節點的緊迫性認識。自動化立體倉庫不但要實現操作無人化、調度信息化、倉儲密集化、運行高速化,還要實現精準高效的無縫對接。作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宋森要在聯調聯試的關鍵節點上落實好每一個進度,一刻也耽誤不得。
像宋森一樣把生產經營一線當作戰“疫”前線的青啤員工還有很多。在青島啤酒各大項目現場和生產戰線上,到處都是開足馬力、干勁十足的奔跑狀態。青島啤酒智慧產業園120萬千升擴建項目、青島啤酒科技研發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基地項目等各大投資項目穩步推進;青島啤酒各屬地工廠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有序生產運轉;青島啤酒的銷售團隊也積極轉變思路,快速啟動“無接觸配送”“社區團購”等服務,時刻“在線”響應市場需求。
確保雙招雙引“不斷檔,不耽擱”
嶗山區:
全力推動金融項目早落地
作為拉動嶗山經濟增長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金融業的穩增長是實現一季度“開門穩”“開門紅”的重要考量。面對近日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為確保“雙招雙引”工作“不斷檔,不耽擱”,金家嶺金融區管委會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繼續抓好雙招雙引和服務企業主責主業的通知》,堅持防疫與發展兩手抓,推動金融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開業。
金家嶺金融區管委會把問清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問清企業股東和總部重要人員來訪情況,促進做好接待服務;問清企業重大業務創新情況,促進做好宣傳推廣;問清企業新增投資計劃情況,促進快速落地金融區;問清企業風險隱患情況,促進健康發展經營這“五問五促”服務制度與疫情防控工作有機結合,提醒、督導相關金融機構和樓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時搜集金融機構反映的困難和問題,第一時間上報和反饋。
為確保工作“不斷檔,不耽擱”,金家嶺金融區管委會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利用微信、騰訊會議等線上方式,開展“雙招雙引”和服務企業工作,并不斷充實完善“金項目”小程序中“兩圖一表”產業圖譜機構庫,積極對接“金項目”小程序機構庫內各類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全面做好招商信息挖掘。針對在談項目,金家嶺金融區與項目方實時保持交流,通過政策洽談、協調服務等工作,推進項目落地,爭取早日注冊,并會同市區有關部門,積極對接項目方,爭取項目資金早日到位,項目早日開業,盡快形成經濟效益。
解決外資項目落地青島難題
市南區:
“倒時差”幫辦代辦促落地
“因為挪威本地疫情原因,我無法到中國駐挪威大使館及時辦理護照等身份認證材料,也無法從挪威飛到青島當面辦理,而國際郵件寄送材料又非常緩慢,請問還有什么辦法能幫我們用最快的速度在青設立公司?”近日,市南區接到挪威籍華人裴先生發來的求助信息。原來,裴先生想出資2000萬美元在市南區設立青島青港潤通物流發展公司,但受疫情影響,無法出具一些認證材料。得知此事后,市南區行政審批局開通“綠色通道”,最終助力企業順利落地。
市南區行政審批局審批服務科科長馬駿介紹,外資企業的登記權屬于市級行政審批部門的責權范疇,但為讓企業快注冊、早運營,該局主動擔當作為,為其提供“幫辦代辦”服務,通過發揮市區融合辦公優勢,協調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局兩個市級部門辦理企業注冊事宜。
服務過程中,由于裴先生身在挪威,兩地之間存在時差,市南區行政審批局連續兩天在下班后組織工作人員與裴先生及企業的董事、監事等人召開視頻會議,設計投資方案,“手把手”教其網傳相關材料,并通過電子實名認證的方式解決了投資人、董事、監事等人員簽字確認問題,極大節約了企業經濟、時間和人力成本。目前該企業已經完成注冊。
“我們將繼續壓減涉企審批手續和辦理時限,圍繞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開展‘事項聯辦’和‘一事全辦’主題式服務,實行‘一套材料、一次告知、一表申請’,營造市南區良好的營商環境。”市南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陳鵬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周曉峰 衣濤 王萌 通訊員 梁太宏 趙欣)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