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2日訊 時令已經進入春分,氣溫緩慢上升,正是萬物萌發、春耕春播的好時節,位于嶗山西麓的惜福鎮街道書院村,歷史悠久,因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在此講學而遠近聞名,村落東南接嶗山山脈,西向接書院水庫,環境優美,氣候溫潤,適宜種果樹,盛產櫻桃、紅杏、板栗等農作物。

從遠處眺望,半山坡上,眼下的田間地壟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勤勞的村民們已經將原先坑洼不平的果樹地全部打溝起壟,看上去非常整齊,平整壯觀,40多名村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正在專家指導下,忙著扶苗培土,種下綠油油的茶樹苗,這也是這個村第一次種植茶樹苗,一棵棵樹苗,也就是播下了一片片綠色的希望。
據了解,原本的95%村民以都種植櫻桃樹,近幾年受疫情和種植品種單一等因素的影響,櫻桃的采摘和銷售遇到一定困難,給村民們種植果樹的積極性帶來了影響。經過調研,在街道和區里的支持下,村里決定改變種植結構,搞多元化種植,改種一部分茶樹,既能增加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實現了茶葉種植與生態環境的較好融合,本次的茶苗種植面積約100多畝,40多萬株,等成苗后,將產生很可觀的經濟效益。
得益于城陽區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扶持政策,農技專家進田間已經成為常用態化,前期,農業局相關專家在書院村為果農講解了櫻桃的選苗、栽植和病蟲害防治等相關管理知識,指導果農安全使用農藥,并針對近日可能發生的倒春寒天氣提出了防護措施,專家還親身示范,到果樹地現場教授村民修剪、嫁接等相關實用技能。此次種植茶苗,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也是及時跟進,全程指導,給茶農們示范講解了茶苗管理、茶地開墾、種植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并圍繞茶葉修剪、施肥、除草、病蟲害防治、采摘等方面的知識與茶農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城陽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楊建波表示,把茶苗種下去以后,下一步將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經常往社區跑,指導社區進行茶葉生產,同時發揮青島農業大學專家教授的技術優勢,加指導,使社區的茶苗種得下、長得好,銷售得好,增加農民的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村民夏淑梅高興地說:“茶葉種植時間長,經濟效益穩定,除了冬天,其他季節都可以炒茶。像櫻桃就是季節性的、時令性的,也就是堅持兩個星期,而且采摘也費事,銷售儲存都是問題。而茶葉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從正月就開始管理,時間跨度很長,可以更好地利用勞動力,有時間就可以過來干活,促進村民增收。”
惜福鎮街道書院村黨支部書記賈俊先介道:“我們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在搶抓時令,謀劃鄉村產業振興。我們書院村是山區,空氣好、土壤好、水也好,很適合種植茶葉,通過種植茶葉,也能解決很多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我們今年種上這一大片茶葉,明年就能有少量的產出了,這段時間出現了倒春寒,結合實際情況,我們將會給茶樹苗全部鋪上大棚,避免受損,保證茶苗健康生長,保證有穩定的產出效益,為村里也增加了集體收入。”
下一步,惜福鎮街道將繼續穩定農業經濟發展,減少疫情帶來的影響,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抓好農業春季生產管理,加大果樹管理技術指導和種植業培訓工作,全力確保農業穩定生產、再奪豐收,為街道經濟社會實現良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王洪波)
責任編輯:劉錕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