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之下,企業渴盼“及時雨”。“這次口罩外包裝能及時跟上供應,沒有‘斷檔’,多虧了企業服務專員張鋒和相關部門的幫忙。”3月23日下午,青島市施蜜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負責人黎依凡說。這是一家本土口罩生產企業,其外包裝的供應商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近期東光縣被劃為疫情管控區,供貨商貨物無法運輸出縣。李滄區企業服務專員張鋒上門服務,多方協調,幫這家口罩生產企業解了燃眉之急。這是青島精準施策,為企紓困的一個場景。
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企業是其中最活躍的因子。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把疫情對企業的影響降到最低。企業也是抗疫的重要參與者,許多企業正在為抗疫提供必需的產品和服務,不少企業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關鍵時刻,給身處困境的企業搭把手、加把勁,減輕疫情對企業的沖擊和影響,有利于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當前,很多企業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急難愁困”,按照平時的程序很難及時解決。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精準施策,做好“一鏈一策”“一企一策”“一廠一策”。而“送服務上門”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既能為企業雪中送炭,也能使其感受到政策的溫暖,更能給企業背后千千萬萬個勞動者和家庭吃下定心丸,注入強心劑。
變“企業上門”為“部門上門”,是以制度創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施肥得要施到根上,根壯才能枝繁葉茂。疫情之下的精準助企,不是特事特辦,也不是個別“好人好事”,而是要常態化、普遍化、制度化,這就離不開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李滄區的企業服務專員就是典型的例子,該區建立了一支由處級干部及13個行業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組成的“企業服務專員”隊伍,與全區839家規上企業建立長期持續服務關系,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精準服務,實行無縫隙服務全覆蓋,聞“聲”而動、聞“需”起舞。在西海岸新區,“上門服務”也正在進行著。比如,泊里鎮組織80名“企業特派員”對鎮域范圍內160家企業進行走訪,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疫情防控等情況,第一時間幫企業減負輸血,破解難題……如此因需而生、隨需而變的舉措,讓政府服務效能再度提升,推動青島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
強化擔當作為,在貼近服務中錘煉過硬作風能力。今年是全市“作風能力提升年”,而精準助企、貼近服務正是檢驗作風的試金石。要以“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要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今年以來,中央出臺多項政策為企業紓困,此次疫情發生后,青島更是推出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政策。通過上門服務,讓企業真正了解政策,得到實惠,渡過難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積極順暢的渠道,讓來自企業的呼聲有效轉化為決策的依據,推動服務不斷優化完善,促進政企良性互動,更好凝聚同心抗疫的力量。
企業興則經濟興,企業強則城市強。只要城市與企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就一定能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王學義)
青島日報2022年3月25日2版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