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次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青島高質量發展“綠意盎然”
初春的青島乍暖還寒,公園里的臘梅、迎春吐露芬芳,嬌嫩的花朵迎風“上妝”;前海一線碧海群魚躍,藍天鷗鳥飛;李村河畔流水潺潺,“水清、岸綠、景美”……這一切都凝聚著青島多年來為生態文明建設付出的不懈努力。
留住藍天白云,是百姓福祉所在;打造良好環境,是實在的民生工程。五年來,青島把生態綠色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舉,梯次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用綠色不斷譜寫“美麗青島”新篇章。

初冬的李村河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志文 攝 資料圖。
污染防治攻堅戰梯次推進
五年來,我市實施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8場標志性戰役取得決定性成效,“天藍、地綠、水清、灣美”的自然美景更多來到市民身邊。
“青島藍”描繪著空氣質量持續穩定向好的美好畫卷。五年來,我市將改善空氣質量作為重中之重,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機制,緊盯影響空氣質量改善的主要因素,細化配套措施體系,聚焦抑塵、控車、壓煤、減排重點領域,打出藍天保衛“1+14”“組合拳”。2021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中,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和5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改善12.5%和6.7%,空氣質量繼續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青島的生態美,又豈止藍天白云,水環境質量也改善明顯。五年來,我市實施膠州灣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重點河流推行“一河一策”治理舉措,實施一批截污治污重點工程,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嚴格落實“灣長制”,扎實推進“美麗海灣”建設。2021年,全市16處城鎮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20個國省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同比改善14.24%,改善度位列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第22名,為歷年最高。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比2015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
土壤是萬物生長之基,凈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五年來,我市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有效管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土壤環境保持穩定。2021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定不移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倒逼、引導、優化和促進作用,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激發綠色動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讓青島市民收獲到實實在在的“綠色紅利”。
五年來,我市積極構建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格局,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編制,“三線一單”管控體系初步構建。深入實施“四減四增”,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煤炭消費壓減、交通多式聯運、農業減量增效等重要任務,從源頭開展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加快推進“四個結構”調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額完成省定目標,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鋪好綠色發展底色。
作為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在率先實現碳達峰的路上,五年來,青島不斷進行自我探索和創新實踐。在全國率先印發適應氣候變化城市規劃,打造首個“零碳”社區,建設低碳城鎮(園區),推動西海岸新區申報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十三五”期間,青島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1.5%,煤炭消費結構占比30%,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消減,降碳工作全省領先,躋身全國低碳城市前列。

青島中德生態園打造國家園區的“低碳范本”。資料圖
有效構建齊抓共管大環保格局
新時代的生態環境治理是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強調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年來,青島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現代化生態文明之路,改革創新成果顯著,綠色青島樣板頻頻“亮相”。
改革完善環境治理體系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青島有效構建齊抓共管大環保格局,在全市環境保護委員會下分設10個專業委員會,“橫到邊,縱到底”,這一環委會機制實現了生態環保工作的全覆蓋。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建立完善“灣長制”“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有力促進各方落實環境保護責任。
在全省率先完成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完善責任明確、保障有力、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區(市)全覆蓋,綜合評價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實施環評“三項改革”,率先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指南,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率先在全省試點小微企業環評打捆審批,助力項目建設快速落地。
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成果豐碩,西海岸新區、膠州市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萊西市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市累計創建3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一個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一個全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在全社會營造了參與和支持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五年來,我市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綠動力”,全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灣美的美麗青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 帥 通訊員 張 寧)

青島沿海一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棟 攝 資料圖
數說這五年
空氣質量穩定達標并持續改善
2021年PM2.5、PM10濃度同比改善12.5%、6.7%
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近年最大
2021年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同比改善14.24%
海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
2021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9%
土壤環境安全有效保障
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