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31日訊 入駐企業開工忙,工廠復工馬達開動,建筑工程現場熱火朝天,街邊小店逐漸復蘇……在城陽,恢復生產的好消息一個個傳來,春日里的城陽正在蘇醒。
“轉變作風強能力,真抓實干促發展”,“作風能力提升年”沖鋒號角吹響后,一張以硬作風展紙、以執行力揮毫的“作戰圖”繪就而成。連日來,城陽區圍繞企業所盼所需精準落筆,創新服務方式,全力以赴推動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促生產,助力企業跑出復工復產“加速度”,助力城陽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靠前服務按下復工復產“快捷鍵”
位于紅島街道的中國鐵建海語城項目,從解封到全面復工復產,僅用兩天時間。高效背后,是作風轉變,是主動作為,是城陽區靠前服務,深入項目工地現場,梳理化解項目復工難點痛點堵點的全面發力。針對項目工地物料進出、新入場人員備案登記、社區通行證辦理等復工難題,紅島街道嚴格落實“排查篩查到位,規定動作到位,物資保障到位,監管服務到位”等保障措施,兼顧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硬、兩不誤。
針對重點工程項目、重點企業,城陽區派領導帶隊,進行督導調研活動,積極宣傳政策規定,精準解決復工復產難題。目前已服務重點項目53個,提出合理化建議50余條。截至目前,全區開工建設工地387個,全區建筑工地返崗人員4.6萬余人。
“云端辦”助力企業復工“加速度”
“云招聘”“云復工”……城陽區人社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服務模式,為轄區企業和求職者提供多形式就業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中的“招工難”問題。依托區人力資源開發配置中心搭建的對接平臺,積極組織開展直播帶崗、廣播帶崗等形式多樣的線上招聘活動,疫情期間組織直播活動2場,發布崗位需求1500余個,達成初步就業意向200余人。
“云報建”“云審批”……城陽區行政審批局全力做好工程建設項目早驗收早使用服務保障工作,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實施“云報建”,在建筑工程施工許可領域全面推行“零材料”申報,疫情期間所有審批事項延后收取紙質材料,項目方可全程網上申報并直接獲取電子證照。全程“云審批”。將多個備案合并申報,實現四個審批事項在網上一次性辦結。已線上審批辦理包含各類工程建設審批事項42件,提供報建咨詢服務100余次。

惠企政策為復工復產“春風送暖”
疫情發生以來,城陽區出臺“暖企”政策為企業紓困解難,“真金白銀”助企業復工復產。統一編寫《惠企科技政策匯編(摘要)》,印制2000冊發放到全區重點科技企業,讓惠企科技政策家喻戶曉。用“活”政策減負擔,發放2022年青島市科技計劃(第一批)獎補,為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補助和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企業研發投入獎勵,兌現各類獎補5400余萬元,惠及238家高新技術企業和9家上市培育庫企業;發放人才獎勵資金195萬、科技計劃立項獎勵687萬、研究院所支持資金1000萬。
“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材料復雜,且邏輯關系前后環環相扣。通過日常溝通交流,我們及時匯總分析企業對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的部分,通過主動服務,制定完整的政策導航協助企業,做好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科研人員‘娘家人’。”據城陽區科學技術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城陽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1400家,數量均居全市首位,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近四成,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與發展韌性。”
逆風前行,亦見風口。面對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雙重考驗,城陽區正奮筆疾書,以開局決戰、起步沖刺的奮斗姿態以及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拼搏精神,鍛造優良作風、錘煉過硬能力,以“作風能力提升年”為抓手,全力以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灣區都市活力城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劉藝璇)
責任編輯:劉錕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