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波螺油子”是青島人的集體記憶。如今,青島地鐵正面向社會征集各方智慧,邀請各界人士對恢復蘇州路片區“波螺油子”提出意見建議。同時,向市民征集與“波螺油子”相關的老物件、老照片等內容。這是青島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中的一個場景。
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老城區是青島的“根”和“魂”。青島城市化自1898年興起,老城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資源,有著獨特的歷史風貌。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中,要堅持系統思維,進一步明確保護更新思路,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努力打造經得起歷史檢驗、符合青島歷史文化特征的精品旅游景區。比如,百年老街寧陽路俗稱“銀魚巷”,街區多為里院建筑,但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直至進行城市更新之后,銀魚巷煥發新活力,以迷人身姿火爆“出圈”。這一區域不僅最大限度保留了歷史原貌,還通過深挖歷史,進一步豐富文化內涵,給老城區保護更新“打了個樣”:如何在留住城市記憶的同時,為未來發展拓開空間。
因地制宜導入新興業態。城市是一個生命體,要讓老城區增添新動力、煥發新活力,需要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而產業正是最重要的“造血系統”。所以,城市更新離不開產業更新。要堅持市場化運作,借助專業團隊力量,繁榮發展新興業態,讓老城區既有“煙火氣”、更富生命力。比如,近年來,廣興里附近的里院街坊群,引入工業設計中心、博物館等業態;館陶路街區引入新金融業態;四方機廠舊址變身“都市科學城”……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眼球。最近,膠州路里院也將導入酒店、書店、文創等業態,建設文旅新地標。只有敬畏歷史,尊重市場,守正創新,以變促新,才能讓老城區與新業態生長在一起,不斷為老城注入新動能,讓文脈長盛不衰。
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一方面,補齊老城區基礎設施短板,解決停車難等問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只有完善人才公寓等配套設施,提升服務水平,才能為“四新”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更好留住人才。這一過程中,需要擔當作為、苦干實干,下好“繡花”功夫,既要看見歲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脈,也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老城區更新和建設,關乎城市的歷史和當下,也是開啟未來的一把“鑰匙”。只有興產業之實鑄文化之魂,千方百計讓老城區增添新動力、煥發新活力,才能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學義)
責任編輯:法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