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建筑還是熟悉的老樣子,但原本不起眼的街巷卻有了更新鮮的體驗感。懷舊的情懷和新潮的奇趣碰撞,成為這個清明節假期很多市民的發現之旅。大家熟悉的寧陽路、紡織谷、世園會、小麥島……再次踏入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新的旅游景點。伴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推進,我們身邊常被忽略的老景點已經悄然換新顏,越來越多的“老地方”加入“新體驗”,成為市民開展城市微旅行的好去處。停下腳步,漫步你身邊的街頭,享受城市喧囂下的“慢生活”吧。
銀魚巷
老巷子長留煙火氣
在市南區青島火車站旁,有一條百年老街,叫做上街里銀魚巷。從去年開始,每逢假期,這里都會有大量穿著時尚的年輕人出現。美食、咖啡、工藝、藝術、茶館等帶有“網紅”氣質的體驗,等待著游客來發掘。
4月5日,記者在銀魚巷里發現,三三兩兩的游客結伴而行,欣賞老建筑,體驗慢生活。因為疫情防控,清明假期里并沒有舉辦大型活動,很多游客是偶然走到這里或沖著哪家店慕名而來,才發現這處鬧市中的幽靜巷弄。

寧陽路的銀魚巷成為市民假期享受慢生活的新景點。記者 孫啟孟 攝
“青島的里院融合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可以媲美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 ”胡小青是一名建筑設計師,假期專門到老城區探訪老建筑,發現了這里的與眾不同:既保留了原來建筑的味道,有市井的生活氣息,里面品類繁多的店面又加入了時尚的氣質,很適合漫步閑逛。
“我在北京西城區朱家胡同開了第一家咖啡店之后,第二家店選擇開在青島。 ”銀魚巷里Berry Beans咖啡店老板韋寒夜是北京人,他認為對于城市來說,“市井氣”是一種稀缺資源,最吸引他的正是銀魚巷“盡是人間煙火氣”的特質。同時,銀魚巷有著百年的歷史和故事,優雅又靜謐,搭配咖啡風情,給人某種穿越時空和歲月的感受。
老建筑煥發“年輕力”
巷子的路面兩側保留著青島特有的車輪石,這些百年車輪石被時光打磨出油亮的包漿。路面中間,按青島老式工藝嵌滿了馬牙石。一場新雨后,從石頭縫里冒出的小草,為街巷著上一抹新綠。街區里多為傳統里院建筑,一般前院經商、后院居住,曾經開滿了貨棧、客棧,非常繁榮。
上街里銀魚巷的運營方負責人介紹,銀魚巷街區保存著多處青島特色傳統里院建筑,是記錄青島特殊歷史時期商埠口岸歷史與文化信息的重要樣本。走進街區,老里院的墻皮雖然斑駁,但保留了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和修繕痕跡。
寧陽路的銀魚巷成為市民假期享受慢生活的新景點。記者 孫啟孟 攝
“整個寧陽路的保護修繕幾乎采用了全人工的方式,將損害降到最低,而這種人工的方式也更利于我們對建筑歷史文化信息的挖掘。 ”上街里銀魚巷的運營方負責人介紹:“我們特聘了房屋修繕的退休專家作為技術顧問,帶領老工匠們一起反復研究,力求在修繕過程中少走彎路、不走錯路,讓老建筑重新煥發青春。 ”
一樓一故事,一街一文化。這條百年老街寫滿故事,天生有著“網紅”基因,吸引著大批的創業者、年輕人走進它、探尋它。市南區積極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徑,全面釋放老街“年輕力”,為銀魚巷發展注入能量。為避免老里院落入常規的商業化進程,變成零散、俗套的商戶聚集地,銀魚巷確立了打造“原創品牌集合街區”的目標,尋找適合老里院的原創品牌,并且為企業提供一個穩定、長久的發展空間,同時調動一切力量進行宣傳、引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這充分展現出了市南區對西部復興發展,對城市的更新建設,以及對打造健康商業生態的決心和耐心。
老城區興起新業態
有了新業態場景的加持,老城區正在加速活起來、火起來。離銀魚巷不遠的位置,在位于市北區的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的“廣興里”,一些特色的店鋪同樣吸引著年輕人打卡。這些美術館、服裝店等都特色鮮明,將咖啡、藝術、服飾等元素進行融合,彰顯著前沿設計理念。而西部老城區更多的位置,如濟寧支路、濰縣路等老里院,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這些地方未來就像銀魚巷那樣,也是突出老街新景的特色。
在青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生態宜居委員會秘書長李光全看來,城市更新不僅是對建筑物等硬件設施進行改造,也是對各種生態環境、文化環境、產業結構、功能業態、社會心理等軟環境進行延續與更新,是一項涉及多方面、多領域的復合型城市話題。在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不能光講復原、講情懷,更要講好城市故事,要深挖故事內涵、發掘故事的獨特性、創新故事的傳播性,進而避免陷入簡單復制網紅地但效果不佳的尷尬困境。
紡織谷
老廠區成了打卡地
從“老青島”口中的國棉五廠,到年輕一代和游客熱議的紡織谷,位于四流南路的這一片老廠房,見證著青島城市發展的變遷。清明小長假,這里也成為島城市民的熱門打卡地。涂鴉、機車、氤氳的咖啡香氣與時尚氣息,讓老廠房煥發新生機。
4月5日,記者走進位于四流南路80號的紡織谷核心區,被刻意保留下來的歷史痕跡,成為這片街區文化與藝術的珍貴符號。覆滿爬山虎的老水塔,還有老廠房、老空調室、老防火門……游人們穿梭其中,近距離感受這個老工業遺跡留下的斑駁歲月與精彩故事。這里的很多店鋪、展覽、市集,都帶有濃厚的國潮范,將年代感與現代感巧妙相融,常常是走過一個轉角,眼前的景象已別有洞天。
紡織谷成為島城市民的熱門打卡地。
假日里感受慢生活
記者走進一家陶藝手作小店,十幾名家長和孩子正在跟師傅學做陶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假期里每天都會有不少孩子來體驗陶藝的魅力,“從最初的拉坯制作到最終成品,大約需要3周時間,每名客人拿到自己的陶藝作品后都會非常興奮。在這里,人們可以盡享‘器’質慢生活,感受藝術之美。 ”工作人員說。
紡織谷中,咖啡、奶茶等飲品店隨處可見,不少年輕人會尋找一個溫暖的角落,靜靜地品上一杯咖啡,隨手翻翻喜歡的書籍,感受假期帶來的悠閑愜意。
不遠處的“國棉五廠百貨店”里,消費者絡繹不絕。 “家里的老人就喜歡這里的人造棉大花布,我利用假期特意開車過來買一些?!笔忻裢跖扛嬖V記者,這里還有時尚的服裝家居用品和擺件,價格實惠,款式新穎,每次來都是滿載而歸。
設計師帶來新時尚
始建于1902年的老國棉五廠是典型的早期德式包豪斯建筑作品,這種鋸齒形廠房,屋頂整體設計為正北偏東12°,呈鋸齒形幾何風貌的廠房,是青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
如今的老國棉五廠圍繞著4萬多平方米的包豪斯建筑群,紡織谷歷經5年不斷對老廠區進行基礎設施的修建,在這其中保留了老廠房的整體結構與風格,在這之上注入了時尚與現代的元素。在2018年底,紡織谷開始建設時尚消費板塊,吸引眾多原創設計師入駐。
位于國棉大道32號的 “聞所未聞”全球牛仔時尚創意中心,是由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中國時裝設計最高獎金頂獎的獲得者陳聞創建。建筑外裝巧妙地將腳手架搭成藍色高塔,融入老廠房硬朗簡約的工業風格中,內裝更是凸顯了前衛潮流的藝術氣息。
園區已累計吸納入駐實體企業160余家,其中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師機構近90家,品牌集合店30余家,國家服裝設計最高獎金頂設計師3名,原創新銳設計師、跨界設計師200余名,產品涵蓋服裝服飾、家居家飾以及原創藝術品、工藝品等100余個品類;園區年均游客入園40W+人次,開展主題研學活動百余場次。先后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國家工業遺產、中國紡織“上青天”文化傳播基地等。
“今年紡織谷還將迎來國內外更多知名設計師入駐,主營服裝、珠寶高端定制和潮牌服飾,未來紡織谷將成為以紡織服裝產業為龍頭,科創、文創和服務貿易產業鏈配套完備,功能齊全,中國北方乃至中、日、韓紡織服裝貿易重要集散地和服務于國家 ‘一帶一路’建設的東北亞紡織服裝產業橋頭堡。 ”青島紡織谷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才先說,下一步園區還將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部署、要求和自身發展實際,努力提升紡織谷孵化和賦能平臺價值,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拓展增長新空間,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為園區垂直崛起和實現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記者李彥宏 攝影報道視頻剪輯 劉宇航)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