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平度云山鎮以“中國大櫻桃之鄉”而聞名。從1992年栽下第一棵櫻桃樹至今,設施栽培1.7萬畝,露天栽植3.4萬畝,全鎮52337人,人均53棵,全鎮年產大櫻桃3500萬公斤,銷售收入14億多元。小小櫻桃樹,成了云山鎮村民的“搖錢樹”。
有誰能想到,這片櫻果飄香的美麗土地,卻曾長期因基礎薄弱、動能滯后而徘徊在青島市經濟薄弱鎮的行列……
在扶貧攻堅中,在一次次艱苦的上下求索中,他們終于找準了契合自身實際的脫貧致富之路——厚植當地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優勢,找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項目引領、技術服務等方式發展壯大櫻桃種植,這里已培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鎮域經濟的鳳凰‘涅槃’。”云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云山大櫻桃盛果期時,貧困戶在果園里采摘。
大櫻桃既是致富果,也是扶貧果。鳳凰嶺村,是云山鎮最偏遠的貧困村。據該村支部書記李鄧臣介紹:“過去的鳳凰嶺,可以用簡單的‘臟、亂、窮’三個字來概括。養殖畜禽的村民多,臭氣熏天,少電缺水,莊稼收成不好,就連青年找對象,姑娘一聽是鳳凰嶺村的,都避而遠之。”
精準扶貧的巧手為這只縛住雙翅的“鳳凰”解開了沉重的鏈鎖。32.77萬元的電網鋪架、注入專項扶貧資金73.8萬元建設起91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傾入扶貧資金21萬元讓田間地頭活水涌流……在市鎮兩級精準幫包下,種植大櫻桃的硬件有了。可是誰來種,怎么種?原來,大櫻桃的成熟育果需要4年的成長期,搭建一畝棚更是需要7萬元成本。
“黨員帶頭,給群眾作示范。”在村民坐地觀望的時候,村委會決定由村干部先帶頭發展,李鄧臣因此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農戶。豐厚的效益,讓村民們一掃之前的種種疑慮,開始搶著發展大棚了。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短短幾年時間,鳳凰嶺村發展了80多個大棚,人均1畝棚,55棵櫻桃樹。相比于4年前,愁村民不愿發展轉型,現在愁的是調不出更多的大棚發展用地,李鄧臣說,如今村民來找村委會辦的事,不是幫忙調地就是要求協調貸款,不讓干都不行。
“沒有好干部就沒有好日子。”這是該村貧困戶李書平最深的感觸。今年64歲的李書平,命途多舛,家里4口人都不幸罹患癌癥、心肺病等疾病。7月7日,記者見到他時已近中午12點,李書平剛從自己的3畝大棚回到家中,“之前種了點莊稼,手頭緊得很,現在書記幫我貸款上了大棚,第一年就回本,每年收入12萬元左右,還有光伏項目的收益分配,日子越過越甜。”
每年有固定的光伏收入,大櫻桃賣到了大江南北,旅游大環路也馬上修到家門口……如今,鳳凰嶺村這個昔日貧窮的小村莊正攜著她那富于美好寓意的村名,向著鄉村振興高歌猛進。
云山鎮的鳳凰嶺村、鐵嶺莊村、東幸福莊村等25個省定貧困村、17個青島市定經濟薄弱村都相繼達到了貧弱村莊的退出要求,于2017年“摘帽”;2018年底,云山鎮“摘帽”青島市經濟薄弱鎮。
“家家種上櫻桃樹,每戶至少一畝地。”當初云山鎮政府的設想,已在曾經的42個貧弱村莊中實現。
“今年,我們還在云山鎮創新開展青島市首例大櫻桃價格指數保險,為廣大農戶的經濟收入又增加了一份保障。今后,還要在大櫻桃的品牌、品味、品類上面下功夫。”云山鎮宣傳辦主任馬珊珊介紹道。(青報全媒體記者 馬英歌)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