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青島九中團委組織開展了“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清明主題活動。通過語文、政治、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多學科聯動開展“云上”主題團課,激發禮賢學子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情懷。基礎年級各班團支書、班長與團員青年代表共109人參加“云上”主題團課,高一12班柴家瑞、高二6班邴韻冉,作為團員代表進行了主題分享。

語文組于沛澤老師從清明節作為最特殊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引入,以黃庭堅《清明》、杜牧《清明》、晏殊《破陣子》為例,將清明節的來源、情感、習俗串聯在一起進行簡要介紹,并在結尾鼓勵同學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政治組王維新老師以清明節緬懷逝者為主題,從革命先烈到奮戰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抗疫工作者,清風化雨,思念綿長,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他們肉體雖滅,但精神永存。并在清明節之際,同學生深痛哀悼MU5735客機遇難同胞。最后,王維新老師呼吁學生在清明節之際在肉體上走近自然,放鳶踏青;在精神上緬懷先輩,慎終追遠。
歷史組葛奕彤老師從清明節的源流、古人怎么過清明、清明追思家國永念三個方面,梳理了從先秦至今清明節的變化,解釋了清明節與上巳節、寒食節的關系,并通過敦煌壁畫與同學們一起了解了唐代清明節的習俗,聯系古今,引導同學們在慎終追遠、緬懷先輩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

地理組王小涵老師從光、雨、景、農的地理視角為我們分享了清明時節的地理變化。清明臨近,意味著太陽直射點北移,白晝逐漸變長,溫暖而強勁的春風開始登陸我國大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紛紛進入播種季節。雨過景明,追思古人。通過王小涵老師的講述,同學們了解了清明與地理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體會到“地理就是生活”的真諦。
音樂組沈秀秀老師,從音樂作品賞析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清明節的情感追憶。以《清明》這首古詩為切入點,了解這首古詩的藝術形式,將其改編、融合,演變,用音樂的方式為《清明》插上了一雙翅膀。通過旋律、配器、和聲,帶給人至真至純的美感。其次,通過李玉剛老師打造的全新國風歌曲《清明客》,讓學生通過歌詞“鏡像”視角來詮釋連綿思懷,道盡我們對已故之人的思念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展望。最后,通過手勢舞,不僅讓學生參與藝術活動,同時借音樂以追思,以盼前未。
高二·9班團支書邴韻冉作為學生代表,以新時代青年的角度出發,淺談了關于清明節的幾點理解與感悟。為大家介紹,從清明節與寒食節的習俗,到清明節的重要意義,從新時代青年應以“尊重、孝敬、珍惜、感恩”的角度對待清明節,表達對先賢、對先祖、對先烈的感恩與敬仰之情,提出應以“珍惜生命,歌領青春,珍惜時間,充實自己,強健體魄”的方式來紀念先人,感恩親人。最后,她呼吁各位同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節日與文化。高一.11班柴佳瑞從清明節祭祀踏青的習俗方面分享了自己對清明節的解讀,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以及當下青年應如何傳承革命精神,告訴大家踏青的好處,希望大家為祖國繁榮昌盛盡一份力。

團委書記馬良引導禮賢學子觀看青島市未成年人“清明祭英烈”活動視頻儀式,號召禮賢團員青年銘記革命歷史、崇尚革命英雄、繼承革命事業,珍惜幸福生活,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清明”主題學科融合課程,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深入分析并準確把握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并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助力。本次課程也能使同學們全面地從各學科,更好地理解現實與傳統的連接,引導廣大青年厚植愛黨愛國情懷,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的良好風尚,激勵他們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