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當地時間4月7日在記者會上稱:“我們已經看到中國不愿意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嚴重的挑戰。” 他還表示將首次考慮中國對北約的安全造成的影響。
“碰瓷”中國,北約意欲何為?
北約外長會4月6日至7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此次會議不僅聚焦俄烏沖突,還有一個重點議程是討論北約新戰略構想,其中將首次包含遏制中國的目標。
4月5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中國一直不愿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并與莫斯科一道質疑各國是否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他還妄稱:“首次考慮到中國在全球舞臺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和脅迫性政策,對我們的安全和民主構成了系統性挑戰。”
為了應對所謂來自中國的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北約加緊與亞洲國家合作。此次北約外長會的與會國不僅有北約30個成員國,還邀請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4國參加。
在當前俄烏戰事焦灼,并由此帶來糧食價格波動、能源供應緊張、難民危機的情況下,北約不去想如何停火止戰、解決這些自身的棘手問題,而是借題發揮抹黑中國,實在是荒誕離譜。
首先,在俄烏沖突中,中國已多次表態,并一直在勸和促談和防止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方面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反倒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不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不停地拱火澆油、激化矛盾,讓局勢更加復雜,給全球經濟、能源、金融帶來更加沉重的負擔。因中國未和北約站在一隊便指責中國,這完全是同當今和平與發展潮流背道而馳的冷戰思維。
第二,北約才是烏克蘭危機的最大推手。北約作為冷戰的產物,早就應該在蘇聯解體時成為歷史。然而如今,北約不但存在,而且其成員國還由1949年最初成立時的12個國家增加至30個國家。冷戰已結束30多年,但北約這個軍事聯盟還停留在冷戰思維中。北約曾向俄羅斯承諾不會向東擴張,可實際卻是在20多年里進行了五輪東擴,直抵俄羅斯家門口。背信棄義、冷戰模式、毫不顧忌俄羅斯的安全感受……可以說,北約對俄烏沖突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北約未給世界帶來和平,相反卻是打著和平的旗號四處開展軍事行動。1999年,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空襲;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動阿富汗戰爭;2011年,北約空襲利比亞。在冷戰結束至今的大大小小軍事沖突中,總能看到北約國家的身影。
北約本是北美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國際軍事集團,那么為何在俄烏戰事焦灼之際北約外長會議邀請亞太國家參加,并且“碰瓷”中國?
實際上,俄烏沖突已不僅限于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的沖突,而是俄羅斯與北約的沖突。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意圖拉攏各區域的伙伴一起反俄,同時借此機會遏制其“競爭對手”中國。
此前,美國已在亞太地區打造AUKUS、QUAD等“小團體”。北約將手伸向亞太,更無益于該地區的和平穩定。德國《商報》網站4月7日一篇題為《榜樣德國:烏克蘭戰爭推動亞洲的軍備螺旋升級》的報道中說,烏克蘭戰爭讓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獲得了一個新的榜樣:德國。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宣布未來德國的防務開支將超過2%。岸信夫近日也宣布將提議大幅增加2023財年防衛預算以應對“中國的擴張努力”。日本過去一直堅持防衛費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以免引發鄰國擔憂,但現任政府已放棄這個上限。北約的“擴張”很難不讓人擔心將會給這些國家以大幅提高軍費的口實,進而給地區帶來軍備競賽。
這種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伙制造對抗的冷戰式做法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亞太不需要新冷戰,歐洲不需要新冷戰,世界不需要新冷戰。摒棄冷戰思維,勸和促談,對話合作才是正確的選擇。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