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說
文明是一座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的最生動注腳,也是衡量城市內在更新程度的標尺;同時,打造現代化治理樣板的進程必然是市民整體文明素質的再造之旅——
市民素質的“更新”之路
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氣定神閑的社會秩序,謙恭溫良的市民素質,難以稱其為文明城市。
作為城市文明之魂,市民素質無疑決定著城市文明的真正刻度,也決定著一個城市在激烈的競爭中能走多遠。伴隨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的“奮進曲”,青島城市的外在肌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而與此同時,對于城市文明程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城市軟硬件同時更新,比翼齊飛,是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和現代化治理樣板城市的必由之路。
海納百川,齊魯風范。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青島市民向來為四方賓朋所嘉許,這些美好的品格也成為這個城市的真正財富和不竭動力。但不拘小節的性格也帶來了不少文明素養方面的瑕疵。春暖花開,賞花季節是最能管窺市民素質的窗口。近來,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收到不少市民留言,反映美好的春光里,部分市民的不文明行為有點煞風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擾亂公共秩序、損壞公共設施等行為不時出現,讓人感到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疑,城市的文明形象體現在細節中,身處其中的每一位市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這個城市文明素養的現場直播。如今,創建文明典范城市的進程在加快,只有市民的整體素質提升了,文明城市創建才能真正水到渠成,其他的城市發展目標才有真正實現的堅實基礎。
應該看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并非易事,市民文明素質的養成更是一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它首先需要的是廣大市民的高度自律,以文明標尺時時檢視自己的行為,處處約束可能的逾矩,讓掛在墻上、寫在紙上的公民道德規范、文明公約、行為準則內化于心,始于自發、成于自覺,最終,才能逐漸形成整個城市的文明氛圍。
同時,市民素質的提升還是一個漫長的、艱難的過程,想要改變一些隱藏的陋習,不僅需要出于自覺意識和自省習慣的自律,更需要制度規范和法治保障的他律。
此前,一位市民在“直通12345”平臺反映,西海岸新區辛安街道北下莊社區有居民私占車位,為了阻止這種行為,另外一些居民就向車上扔雞蛋。為了阻止一種不文明行為,以另一種更為不文明甚至違法的行為去對抗,不免讓人唏噓。文明其表,制度其里。由于城市停車資源的稀缺性,私占車位一直都是最讓居民頭疼的問題,同時也是最能讓人管窺市民文明素質的典型事件。解決這一城市難題,除了多方增加車位供應量以緩解資源緊缺外,制度的剛性制約也不可缺位。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明的成長和成熟離不開規則和制度的保障。面對身邊頻頻發生、屢治不愈的各類不文明現象,嚴格的規范無異于一種警示,不僅能喚起文明意識,更可使違規者生發對規范的敬畏。如酒駕入刑大大減少了意外傷害,在有效革除駕駛陋習、樹立飯桌新風尚方面的效力逐漸顯現,展示出一個有效實施的法規背后“違規必須付出代價”的他律效應。因此,文明素養的長期養成不僅需要道德教化、自律自愿,更須構建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從理念詮釋到行動規劃的文明法治體系,讓所有的市民公共行為都有法可依、讓違反城市文明公約的行為都得到約束,讓不文明者有所顧忌、心懷敬畏,最終有效促進文明內核根植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是一座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的最生動注腳,也是衡量城市內在更新程度的標尺;同時,打造現代化治理樣板的進程必然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再提升過程,也是市民整體文明素質的再造之旅、更新之路。在城市文明素養的更新進程中,須政府主導、法治先行;媒體宣傳、輿論引導;學者啟蒙、民間推動;教育隨行、從小養成;制度保證、狠抓落實,多管齊下、全力保障,讓自律和他律如一體兩翼,相互協作、彼此成就,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良性支撐,營造出最好的社會氛圍,從而助推整個城市文明進程的全速前進。
青島日報2022年4月13日7版
(點擊版面查看全部內容)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