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3日訊 引進更新新能源公交是建設美麗青島踐行“雙碳”目標的重要發力點。觀海新聞記者從城運控股公交李滄巴士公司了解到,今年我市首批更新的15部新能源公交車日前在207路線上投入使用。新車上路運行以來,嶄新的車體、溫暖舒適的車廂給市民帶來了出行新體驗。從燃油車到燃氣車,再到如今更迭為純電動新能源,開通運行23年的207路線是青島公交服務品質不斷提升的縮影。

顏值品質雙提升, “軟件”“硬件”齊升級
207路線于1999年正式開通,途經青島58中、西流莊、李村商圈等客流密集站點,承載著輸送鐵路、客運、地鐵“三合一”的重要交通樞紐線路,連接老滄口地區與李村地段,是一條走街串巷過橋洞子的民生線路。

從最初的柴油車,到燃氣車,再到新能源車,伴隨著城市發展變遷,207路線的車型不斷更迭,越來越綠色低碳。
“我先后接觸過4種車型,柴油車、混合動力車、天然氣車,到如今的純電動車,越來越清潔、環保。當初曾夢想公交車裝上空調、盼望公交車能換上自動擋……一轉眼,全線車輛全部更新,夢想全實現。”23年來,從開線就擔任207路駕駛員的閻慧清晰記得駕駛過每一輛車的自編號,經歷了從公交車拖著“黑尾巴”到如今綠色清新的車輛變革。

變化不僅在車輛,更在車內。伴隨硬件升級,207路線一線駕駛員的服務水平也在穩步提升。
為了讓青島58中的學生晚自習后及早回家,207路線駕駛員制定了一個“掐點”運行計劃,專門將其中一班車“掐點”運行,讓學生下了晚自習直接踏入車廂;2014年鐵路青島北站開通以來,為對接最后一班火車,實現公鐵無縫對接,207路線開通對接鐵路班次。八年時間,近三千個夜晚,風雨無阻,守候著最后一名乘客;根據老年乘客多的特點,207路線駕駛員總結了“三心工作法”,考慮到老年人上了年齡,動作緩慢、言語不清、耳背等情況,會在乘客乘車過程中像對待家人一樣耐心解答乘客問詢;考慮到乘客的需求,車廂內提供盛放海鮮的盒子、方便袋、應急百寶箱、一次性雨衣等,以備乘客不時之需。駕駛員還在車廂中進行始發站“站立式服務”培訓,規范動作、站姿、微笑及服務用語,督促養成“起步穩、行駛穩、轉彎穩、剎車穩”的習慣,努力為市民乘客提供更加舒適安全的乘車體驗。
“三心工作法”推行以來,乘客一踏上車廂就產生一種親切感,獲得了廣大乘客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好人“扎堆”,折射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
近年來,207路線駕駛員們將“愛車如家”、“待客如親”理念貫穿在日常公交服務中,十米車廂內頻現好人好事:從攙扶特需乘客上車,到見義勇為下車救火,從幫助迷路老人回家到志愿者在客流密集站點開展暖心服務,”溫暖”二字成為了207路線的主題詞。

這條線路上,陸續涌現出了3名“青島巴士最美員工”、1名“青島巴士榮譽乘客”。207路駕駛員倪紹峰開著只載一人的“專車”,停靠35站順利送86歲老人回家的暖心事跡被央視報道,倪紹峰因此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市民、“了不起的山東人”。公司以此為契機,打造阿爾茨海默癥公益主題車廂,發布“青島巴士——禮滄樂巴·愛憶起”志愿服務品牌;207路線駕駛員孟慶欣在城運控股公交集團貫徹“作風能力提升年”暨“暖行·讓出行更美好”品質提升主題實踐活動啟動儀式上榮獲“溫馨服務大使”稱號。
駕駛員的暖心舉動不僅得到了乘客肯定,也感染帶動了車內乘客。如今,越來越多的公交駕駛員、熱心乘客紛紛加入好人好事隊伍當中,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王正宇)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