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9日訊 藝術家李再孝歷時一個月創作出以嶗山人文和歷史景觀為主題書畫作品,以特殊方式為祖國生日慶生。在詩人的心中:嶗山的山很美——淡淡的;嶗山的水更美——清清的;嶗山的石也美——柔柔的。嶗山之所以美,是因為它不僅有山,而且周圍都是海。有山有海,自然就會美不勝收。日前,青島市書畫名家李再孝先生,歷時一個月寫生創作,創作出8米長的《水墨嶗山》焦墨畫長卷,以特殊的方式喜迎新中國成立71周年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佳節。

嶗山美景躍然紙上
記者在李再孝的工作室內看到,墻壁上掛著多幅焦墨畫作品,畫中山勢連綿起伏或險峭,海岸礁石聳立,海邊樹木郁郁蔥蔥,意境深邃而氣勢恢宏。記者注意到,擺放在地面上的焦墨長卷以嶗山山水為主題,長約8米,寬約0.5米,共創作了12幅焦墨畫作品。作品中洋溢著一股清新的時代和生活氣息,無論是筆墨、還是意象以及畫面的整體效果,都給人一種蓬勃生機。其中的一幅《太清水月圖》,水簾從峭壁上噴涌直下,躍入潭中,整個瀑布就像一條銀白色的長龍從天而降,有一種“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


據李再孝介紹,焦墨或可稱之為枯筆、渴筆、竭墨,他創作的《水墨嶗山》長卷用的是傳統焦墨創作手法。焦墨畫是一種古老而有一定表現難度的繪畫技法,焦墨畫用焦墨渴筆作畫,要實現畫面的虛實、聚散、疏密、濃淡、陰陽等層次變化,用皴法代替渲染。焦墨技法的難點在于不摻任何水分,卻要使畫面顯現蒼潤的效果和豐富的層次,故歷代畫家都視之為畫道上的“險絕之境”。


歷時一月創作完成
“我最初從臨摹古人范本開始,如沈周、石濤及新安畫派等藝術大家,繼而到大自然中寫生,去體驗古人的精神。”李再孝告訴記者,為開闊眼界,提升焦墨畫技能,他還遠赴北京尋師,曾就讀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舉辦的首屆焦墨山水畫高研班。他喜歡焦墨畫,敏感于焦墨畫在新時代發展中賦予的藝術表現,經過鍥而不舍的學習研究和繪畫語言語境的積累,他創作焦墨畫得心應手,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貌。




“我從小就十分熟悉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特別是近幾年,每次嶗山寫生歸來,都對它有著不同生命體驗和新的意象感受。”李再孝說,為了完成這長卷,他在嶗山腳下農戶家中租住十多天,每天登山寫生。有時候因為山路崎嶇、經常下大霧而迷路,常常在山上呆三四個小時,才能勉強摸索著走下來。創作過程中,他把自己關在畫室內,有時候一畫就是一整天,創作投入時不經意間熬到深夜,有時剛躺下忽然有了新的構思,趕緊起床繼續作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經過一個月的努力,終于將《水墨嶗山》長卷創造完成。

長卷獻禮祖國生日
“我想通過這一長卷以畫傳情,從不同藝術角度謳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以及對改革開放新生活的無限深情。”李再孝說,青島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形容的就是嶗山的高大雄偉、氣勢磅礴。他希望用焦墨長卷的方式,展示嶗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通過創作的這幅作品獻禮祖國,用藝術的形式記錄國家的發展昌盛,提升時尚青島形象,為祖國獻上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

著名美術評論家曾陸紅看了作品后這樣評價:李再孝的焦墨畫清秀、疏朗,雄秀相現,富于韻味。他的焦墨畫嶗山山水,雖大都是實景山水,但多為“因心造景”、借景抒懷。他善用筆法和墨法,在他的畫中,無論山石、樹木、多以骨法用筆,運筆平緩,力度均勻而氣韻貫通,用線圓渾沉厚而富有彈性。他的作品,無論是《水墨嶗山》還是《龍潭秋清》,他在努力追求的還是陽剛、蒼勁、厚重、生澀的審美取向,在虛實剛柔中表現出盡情發揮“用筆”的特點,既痛快恣肆地表達了情感,使筆墨意趣得到充分的彰顯。

延伸閱讀
李再孝簡介:
據了解,李再孝,山東膠州人,號阜承,又號松風閣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美術家協會理事等職,其書畫作品多次在各級大賽中獲獎。(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馬丙政)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