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4月13日訊 春天或許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今天,位于青島東部海岸的青島市雕塑館正式恢復開放,原計劃在三八婦女節當天開展的2022年“在水之湄·女藝術家邀請展暨在水一方·第12屆女水彩畫家小幅水彩展”,遲到月余,終于與觀者相見。女性藝術家們以豐富多元的藝術語匯記錄、描摹生活,呈現春意盎然的心之景致。似乎也在催促人們,跟隨她們的腳步到海邊去,聆聽城市的呼吸,在藝術作品中重新發現遲到的春天。
面朝大海,穿行于雕塑園的青青草木中,周遭的雕塑群落靜默閃爍,春的氣息和著白色浪涌從海上撲面而來,雕塑館門前吳為山創作的老子雕像依舊滄桑而謙恭,將我們引向藝術“圣殿”的大門。掃描一碼通,測量過體溫,一座名為《彷徨》的小雕塑已在大廳“靜觀”眾人到來,瘦削的身姿楚楚可憐,孤獨而迷茫的狀態,映照疫情中人們普遍的情緒。
2022年“在水之湄·女藝術家邀請展暨在水一方·第12屆女水彩畫家小幅水彩展”,匯集了兩場展覽共計138位女藝術家,參展作品141件/組,涵蓋水彩、油畫、版畫、雕塑、影像、裝置等不同藝術形式,以女性的美學氣質與精神追求,表達獨特的藝術視角與思考。

孫小娥、崔琳、李雯雯共同創作的裝置作品《梵》,用鏡面鋁板、枯樹枝和沙土組合成一個似曾相識的自然景致,參觀者的模糊影像反射于鋁板上,猶如在沙地和枯樹間穿梭,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它讓人們重新體驗與審視人與自然如何共處的命題。

趙輝的《某地某民》,塑造了一組不同面目的雕塑,這些來自藝術家現實中“偶遇”的面孔,從清晰到模糊,或沉思,或糾結、或麻木、或驚詫,…也是創作者個人情緒與心態的融入與表達。
甄珍的《浪花里飛》《藏袖》,則以瓷為媒介,呈現了女性的細膩與溫潤。抽象的藝術造型中不乏可愛的童趣。
張亞楠用紙漿和鋁絲網創造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在較暗的光線環境中,猶如螢火蟲聚集的螢光熠熠,在負一層繪畫的斑斕圍裹之中,獨樹“一枝”,脆弱而美麗。
李蘭創作的《我的時間簡史》,則將日用的化妝品的瓶瓶罐罐移至展廳,藝術家相隔10年的兩張同角度特寫照片,在標注了10年刻度的展臺上,分置于一長串排列得滿滿當當的瓶罐的兩端。每一個仔細審閱了兩張照片的參觀者都禁不住嘴角上揚,報之以心照不宣的竊笑……

自2015年開始,青島市雕塑館已連續7年舉辦“在水之湄·女藝術家邀請展”,作為其特色藝術品牌,展覽通過藝術交流感悟女性世界的細膩溫婉、匠心獨具,也推動女性藝術創作的蓬勃發展,提升公共參與,為島城的文藝生活平添靚麗色彩。
近兩年才與“在水一湄”并展的“在水一方·女水彩畫家作品展”,則延續了其本土化、生活化的題材走向,此次特別邀約16位國內著名女水彩畫家,與80余位島城女畫家共同參展。

小幅水彩是此次參展作品的一個特色。而與本土化的題材相契合,這次參展作品特別分為三個版塊,分別是建筑之美、山海之美和時尚生活之美。女藝術家們突出藝術家以細膩的感知,表達個人經驗,或以關切之情抒發對城市的熱愛,她們的作品中有自己身邊的友人、動物和花朵,有城市的風物變遷,建筑的綺麗多姿,而恰恰是小畫幅,呈現出更多個性和細節,讓我們走進了女藝術家們最為熟悉的真切生活和真實城市,感知她們的感知。

執行館長葉東煒還向記者透露,雕塑館正在完善一個公共休閑空間,將把一樓展廳通往負一層的轉角空間進一步利用起來,增加一個可以休閑交流和小憩的地方。目前這里有過往十年雕塑館的展覽畫冊,藝術家吳為山的個人文集,《雕塑》、《公共藝術》等藝術類雜志,參觀者可在其間閱讀、分享,而下一步,市雕塑館也將相應增加藝術類相關圖書及相關文創產品的售賣,咖啡等飲品的供給也將提上日程。雕塑館的公共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完善,并以此增加場館的豐富性和縱深度。
另據悉,疫情期間,青島市雕塑館將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有關工作要求,嚴格執行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50%的限流標準,認真完成每日全館消殺工作和工作人員的日常健康監測,為您提供安全、舒心的觀展環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視頻)
附:疫情期間參觀須知
1、觀眾須出示“山東電子健康通行碼”綠碼、14天行程碼,并掃描"青島一碼通"二維碼,做好信息登記后入館。
2、入館前須接受體溫測量,如有體溫異常(≥37.3℃),或有咳嗽、氣促等異常身體現象的觀眾謝絕入館,并配合工作人員進行臨時留觀隔離。
3、觀眾須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觀展時請保持1米以上距離,避免人員聚集;當展館超過50人時,我館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控制入館速度、分流等措施,敬請理解。
4、疫情防控期間,暫停團體接待、人工講解、志愿服務和各類社教活動;建議觀眾參觀時間控制在1小時內。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