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4日訊 在疫情防控的鏈條上,如果將氣膜實驗室比作“排雷”基地,核酸檢測人員便是基地里的偵查尖兵。自4月11日起,山東省援滬核酸檢測隊中的四支隊伍便正式進駐位于上海市普陀區的青島“火眼實驗室”。四支隊伍三班倒,輪番上陣“捕獲”新冠病毒。其中一支隊伍由青島市市立醫院檢驗人員和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檢驗人員組成。

青島核酸檢測隊共有30名隊員,他們和山東省援滬核酸檢測隊的其他伙伴們平均每日完成2萬余支樣本的檢測。其中,包含一部分“陽性”復核的樣本。可以說,他們與新冠病毒的距離只有一套防護服。山東省援滬青島核酸檢測隊領隊、青島市市立醫院本部核酸檢測實驗室主任王曉晨說:“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每個隊伍都有一個感控員,負責指導檢查隊員的防護細節是否到位,會提醒大家到點更換防護裝備。”

與青島市城市檢測基地基因擴增實驗室相比, “火眼實驗室”中的提取儀、擴增儀等設備自動化程度更高。“火眼實驗室將檢測人員從手動加樣中解放出來,但對檢驗人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判斷什么時候加樣、操控機器、維護機器的正常運轉。” 王曉晨告訴記者,之前大家在擴增實驗室時已經將流程優化到最佳狀態,每日最多可檢測3.5萬份樣本,達到超理論值標本量。“現在大家正與新環境‘磨合’,隨著熟悉度的提升,氣膜實驗室日檢測通量可達5萬單管。”她說。
盡管“工作伙伴”更先進了,但檢驗人員們的工作環境依然艱苦。身處“火眼實驗室”猶如身處海拔3000米的高原,被防護服、雙層口罩、護目鏡包裹得密不透風的檢驗人員,待在里面不一會就濕透了衣服。王曉晨和隊友們昨日下午2點進實驗室,今天凌晨2點才下班。她告訴記者:“每個班次幾乎連續工作11個小時,隊員們在艙內帶著雙層手套,雙手猶如泡發的饅頭。按照要求,每個班次只需要工作8個小時,但大家都想盡可能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交接給下一班伙伴們更少的工作量。”

讓王曉晨感動的是,年輕隊員們自發承擔起了最累的活。實驗室外圍的工作雖然沒有涉及核心崗位,但需要為艙內的檢驗人員服務,負責運送標本、試劑,處理醫療垃圾等。“一個班次下來,他們能走2萬多步,但沒有人有怨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相關新聞】
智能化“大腦”、自動化“巧手”、高精度“火眼”
青島“火眼實驗室”援滬,讓新冠病毒“無處可藏”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14日訊 阻燃耐磨、高效過濾的負壓氣膜艙+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的系統設備+專業化的核酸檢測隊伍,這些要素組合起來,讓青島“火眼實驗室”變成了援滬抗疫的“利器”。自4月7日在上海普陀區投入使用以來,青島“火眼實驗室”憑借5萬單管日檢測通量,成為一座佇立在抗疫一線的堅實“堡壘”。
從外觀來看,這座來自青島西海岸的“火眼實驗室”由6個負壓軟氣膜艙組成,每個艙又承擔著不同功能,其中包括試劑配制艙、異常處理艙、取樣一艙及二艙、提取艙和擴增艙。艙內配置負壓過濾系統和紫外消毒系統,避免氣溶膠污染,有效保障“大白”們的安全。
對“大白”來講,氣膜艙是一座安全堡壘;對新冠病毒而言,這里有著讓它們無處遁形的“火眼金睛”。據了解,艙內搭載了華大智造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高通量自動化樣本制備系統、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等3款核酸檢測“利器”,還融合了華大智造智能化實驗室系統的數據自動采集和處理功能。這樣一來,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可視化就貫穿了核酸檢測實驗全流程,在減少人工需求的同時,極大提高了實驗效率。
據介紹,在核酸檢測過程中,以往最耗費人力、感染風險最高的工序就是樣本分裝,而“火眼實驗室”搭載的全自動分杯處理系統就是專門針對這個環節所開發的設備。它可以在40分鐘內將192例樣本從單管快速精準分裝到96孔板中,同時自動完成該過程中的信息處理。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具備“與時俱進”的特質,可以隨時升級更新。針對最新版新冠檢測指南新增的“20合1”混采檢測要求,該系統專門及時升級設備模塊并推出新的樣本架,由此支持20-30mL樣本采集管“原管帶蓋上樣”,實現全自動化樣本條碼識別、自動化開蓋、自動化管轉板分液,以及樣本采集管的自動化關蓋和回收,成為國內首臺實現“20合1”混采的自動化設備,進一步提高了檢測效率。
此外,高通量樣本處理工作站具備自動化核酸提取功能和自動化建庫功能。全自動核酸提取純化儀則是采用“磁棒轉移磁珠”提取技術,通過固定液體和轉移磁珠來實現核酸的分離,具有操作簡單快捷、高通量作業、純度高、安全環保等特點,能高效完成96/192/288/384例樣本核酸提取純化,為高精度識別病毒提供有力保障。
正是憑借這些高科技“利器”,青島“火眼實驗室”日檢測通量可達5萬單管,每天最高理論檢測量可以達到100萬人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沐源)
責任編輯:程雪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