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30日2版
專業合作社“引領”鄉村采摘游
即墨區藍村街道王演莊北村“果園經濟”漸成規模
金秋時節,時令瓜果陸續迎來豐收。近日,記者走進即墨區藍村街道王演莊北村果蔬合作社的大棗采摘園,只見連片的棗樹長勢喜人,一顆顆果實飽滿的棗子等待采摘。
一顆顆紅彤彤的大棗寄托著王演莊北村幸福新希望。(資料照片)
“棗樹以前都是室外種植,今年新上了大棚,如今已經能吃到個頭大如梨的鮮棗了?!痹径荚趪鴳c節后成熟的大棗,今年在節前就能成熟上市,這讓采摘園負責人毛德進興奮不已?!靶律洗笈锖螅粌H能抓住節假日時機,吸引采摘游客,同時拉長了大棗銷售期,預計今年收入將比去年同期增長三成以上?!?/p>
令毛德進更為開心的是,今年3月建起的兩個大棚,所需資金全由黨支部和村莊果蔬合作社籌資興建,這讓他真切地感受到加入合作社帶來的利好。
回顧起種植大棗的這些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毛德進感觸頗深?!霸缧┠昙依镉锌么髼棙?,每到結棗的時候大人小孩都愛吃。”基于此,毛德進萌生了種大棗的想法。1996年,毛德進承包了20畝土地,花了5000多元栽上1000多棵棗樹苗,開始種棗之路。然而,因缺乏種植技術、管理不足、遭受病蟲害等原因,連續數年棗樹收成慘淡。毛德進沒有放棄,在找出問題癥結后,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借智”方式,先后到泰安、濱州等地取經學習,并出資邀請專家定期到果園進行現場指導和培訓。經過不懈努力,棗園種植效益逐步有了起色,同時也在全村興起一股水果種植熱,草莓園、五花果園、桃園……越來越多的果園出現在王演莊北村,“果園經濟”初具規模。
為增加村莊集體收入,壯大現代農業規模,使果園走上良性發展道路,王演莊北村因勢利導,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2015年,由黨支部負責人發起成立的果蔬專業合作社,毛德進第一個加入,成為股東之一。有了村莊合作社這個“靠山”,毛德進的步子邁得更大了,這次他盯準了“采摘旅游”這塊大蛋糕。
王演莊北村地處青島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青銀高速青島出站口僅1公里,具備發展城郊觀光采摘的有利條件。要想搞活“采摘旅游”,果實品質和種植規模都得提檔升級。合作社成立當年,村莊僅用一個月時間,就為大棗園流轉出80畝土地。同時,毛德進遠赴泰安購苗,種上了名貴稀有品種,口感俱佳的中華大梨棗,還為自己的大棗采摘園注冊了“紅瑪瑙”商標。
現在的毛德進已是“大棗專家”,他將采摘園打理得井井有條,憑借著全生態、無污染、純綠色的優點,吸引不少青島地區及周邊地市的游客前來采摘。毛德進告訴記者,大棗成熟時,2016年采摘園的日均客流量只有20人左右,到了2019年,客流量增長到了100多人,年銷售額也達到五六十萬元。
從過去承包的20畝地到現在的100多畝果園,借力合作社組織,毛德進一家走上了小康,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依托果蔬專業合作社平臺優勢,王演莊北村打造了諸如草莓、無花果等多個形成規模的采摘園,為做好采摘園的“水”字文章,先后投資360余萬元,清淤漿砌平塘7處;投資460余萬元,整修河道2處;投資60余萬元建設灌溉工程1處,保障采摘園日常用水。
“采摘經濟”催熱了村莊鄉村旅游市場,讓村民們鼓起了腰包。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村有100多人從事鄉村旅游,收入達到200余萬元,先后獲得“山東省生態文化村”“山東旅游特色村”“青島市鄉村旅游模范村”等榮譽稱號。(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萌 通訊員 杜 梅 徐 寧)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