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聚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優先發展的青島,正錨定變革發展新路徑聚力將藍圖變現實——
叫響“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城市品牌
正在進行的青島兩會,“制造業”成為廣泛聚焦的“高頻詞”。
深入實施“工賦青島”行動,打造“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城市品牌……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制造業與城市的關系也被放到一個全新的、更高的維度予以強調;
“實施制造業提振計劃”“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級、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則進一步明確著具體推進路徑和階段性目標。
會場之內,代表委員熱議;會場之外,社會各界更是高度關注,反響熱烈。
熟悉青島發展進程的人們都清楚,制造業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是這座城市最大的比較優勢。特別是步入新發展階段,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城市爭先進位的關鍵變量。之于青島而言,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將在很大程度上內在地標定、塑造城市的發展能級。
正因為如此,在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征程上,這座城市的決策層將制造業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和市兩會上,錨定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青島,旗幟鮮明地把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聚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制造業優先發展,擺到了今后五年打造“六個城市”總體布局和今年各項重點工作的首位。
毫不夸張地說,青島未來要強,制造業必須強。
經濟體量要邁進兩萬億,沒有強大的制造業支撐不可想象;城市要邁向高能級城市,必須具備的創新能力、強大的管理服務能力,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水平。
“青島制造”肩負重任。深入實施“工賦青島”行動,打造“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城市品牌則是推動“青島制造”更上層樓的關鍵所在。
只要善于在城市的大棋局中精準定義、通盤運籌,一個屬于“青島制造”的春天,一個青島高質量發展的春天就將到來。

2021年7月,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在青島亮相。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
重新定義“制造”
邁上發展的新征程,我們正迎來新一輪產業格局重構“窗口期”。制造業的形態、分布、發展模式、運行邏輯都在經歷大幅的轉型。要實現“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制造業自身必須緊握產業變革的機遇,踏上產業升級的風口。
近幾年來,變革始終是“青島制造”的關鍵詞。堅持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引領,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新舊動能轉換邁出堅實步伐。2021年,全市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9%,同比提升0.9個百分點,實現近年來首次提升;躍居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七位,重回全國“第一方陣”。三度獲評全國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但是也要看到,在全市產業規??偭勘3种鹉晏嵘耐瑫r,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在逐步顯現。傳統產業占比較大、優勢下降,新興產業增長較慢、比重偏低,工業增量拉動不足、后勁不強等,已成為制約青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
打造“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城市品牌,關鍵在加快推動制造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只有一個被全新定義的“青島制造”,才能實現到2026年,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的既定目標。

海信自主研發國內首顆8K畫質芯片。
為此,在產業選擇上,立足青島制造業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圍繞實施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聚焦全市產業總體布局和24條重點產業鏈,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做大做強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七大優勢產業,突破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智能制造裝備、先進高分子及金屬材料、精密儀器儀表、通用航空、氫能與儲能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海洋物聯網、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深海開發、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
在空間布局上,樹牢全域發展制造業的觀念,編制全市制造業產業地圖,堅持“空間集聚,區域協同”,突出“環灣引領、軸帶集聚、園區支撐”,優化提升各功能區、專業化園區、市級重點工業集聚區、國際產業招商園、國家高新區“一區多園”、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承載支撐能力,規劃建設十大千畝新興產業園區,實施區(市)領辦園區、一園一策推動、領導頂格協調、要素足額保障,營造良好產業生態。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
強力打造“集群”
很大程度上,城市競爭就是產業競爭,城市能級就是產業能級。要推動青島向高能級城市邁進,承載“工賦青島·智造強市”這一城市戰略的“青島制造”,必須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強力打造有世界級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一再表明,集群化是產業集聚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產業向高端邁進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青島積極順應產業“鏈條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趨勢,瞄準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產業領域,編制實施重點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建立政企協同的全產業鏈工作推進機制,深入推進“方向聚焦、資源聚集、數字聚合、生態聚變”,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產業組織創新和集群發展之路。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集成電路等一批產業集群入選全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雙雙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國共25個,全省2個均在青島,兩個集群成功躋身“國家隊”,既是國家對青島產業發展的認可,更是賦予青島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托。
集聚區是產業集群發展的主戰場。圍繞優化提升存量、引導布局增量,市區兩級協同聯動,深入實施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創建提升行動,擇優激勵、動態管理,推動各產業園區由“同質競爭”向“特色集約”轉變,支撐帶動全市工業經濟調結構、促轉型、提能級。家電及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3個產業示范基地獲評五星級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數量居同類城市首位。汽車整車產量連續四年超過100萬輛,產業產值超1000億元。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聚區擁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近300家,產品本地配套率超過45%,全產業鏈產值突破千億元。高端化工形成“2+2+5”產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效應初步彰顯。
但對照“加快培育一批世界級、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目標要求,青島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本地配套率依然不高,產業生態體系尚不完善,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先導產業集群生態尚未形成。
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需要進一步強化系統思維,緊盯“微笑曲線”,加快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譜,分類推進強鏈、建鏈、延鏈、補鏈工程,實施產業鏈“鏈主”和骨干企業倍增計劃,推動中小企業卡位入鏈,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融通發展的生態圈,推動“青島制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董家口循環經濟區。
特別是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等優勢產業,重點發力。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依托海爾、海信、歌爾、惠科、京東方、融合光電等龍頭企業,加快布局一批上下游項目,推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產業鏈建鏈補鏈,夯實產業基礎、壯大產業規模,打造國內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高地。
新能源汽車產業,精準把握國家政策導向,搶抓產業爆發增長機遇期,依托一汽解放、一汽-大眾、美錦氫能、上汽通用五菱、北汽制造等龍頭企業,瞄準輕量化、新能源化和智能網聯化方向,加快引龍頭、聚配套,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力爭實現產業倍增,打造全國乃至全球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
高端化工產業,以布局董家口石化項目為契機,全力打造從石油煉制到基礎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的完整產業鏈,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能級,加快推動產業向安全、綠色、集約、集聚、創新、高效方向轉型。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
創新開啟“智造”
青島“新制造”的藍圖要變為現實,“工賦青島·智造強市”的核心要靠創新,要讓“加工制造”更快地升級為“智慧創造”。
創新是城市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產業競爭的實質是創新能力的競爭。長久以來,青島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努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近五年,累計組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1.5萬余項,創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5家、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30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達到26家。獲評省首臺(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項目128項,入選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19個,獲評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14家,數量均居全省首位。工業技改投資近五年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其中,2021年增長29.7%,位居全省首位,2個案例入選“山東十大智能化綠色化技改優秀案例”。
世界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惠科項目填補省內芯片制造空白。特別是全國家電行業唯一一家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獲批組建,對于壯大青島市智能家電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鞏固提升全國智能家電制造業龍頭地位,提供了又一個強力支撐。
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加快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發起成立全國首個城市級的服務型制造聯盟,搭建供需對接平臺,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方式,整合及協調產業資源,促進“產品+服務”“制造+服務”模式迅速推廣普及。2021年,青島市入選綜合類“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累計培育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達16家,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工業設計等10個服務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穩步提高。
踏上新征程,承載“工賦青島·智造強市”的戰略使命,青島必須進一步加快“青島制造”向“青島智造”轉型的步伐。
企業整體創新活力決定一座城市的“高度”。要使創新開啟“智造”,就必須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堅持技改拉動、創新驅動,加快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聚焦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聯盟和聯合實驗室,創建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構建產學研用深度協同的創新模式,實施全鏈條、一體化關鍵技術攻關,集中突破智能芯片、工業傳感器、網絡控制系統等“卡脖子”技術,以創新引領優勢產業強鏈、新興產業建鏈、傳統產業延鏈補鏈。
同時,聚焦“兩業”深度融合,開展制造服務轉型專項行動,探索建設服務型制造創新中心,大力發展精益制造與柔性制造,加快發展敏捷制造與虛擬制造,聚力發展智能制造與集成制造,打造服務型制造的“青島樣板”。

位于即墨區的惠科半導體項目。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
“智造”引領未來
一座奮力向高能級躍遷的城市,一個正鳳凰涅槃般展現出強悍競爭力的產業。制造業和青島的未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被牢牢“綁定”。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所開啟的遠不是制造業重振輝煌的故事,它打開的其實是一個制造業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不斷創造出新的應用場景,不斷孕育出新的產業機會,甚至不斷衍生出新的生活方式的諸多可能——這正是“智能制造”的應有之義。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打開的是智能制造與智慧城市之間巨大的想象空間。而讓這一切變化得以發生的基礎,就是工業互聯網。在這個數字定義一切的時代,工業互聯網不只改變著工業,更成為鏈接制造業和城市最關鍵的平臺。
而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先行一步,則讓青島可以有更大的底氣去暢想未來。
近年來,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風口”,青島聚焦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持續釋放“兩化”融合發展的疊加、倍增和加速效應。獲批第二個“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第五個“中國軟件特色名城”,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獲批設立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引領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
累計示范培育17個工業互聯網平臺、52家智能工廠、496個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上云用云”企業3萬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93.4,居全省首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發布的40個“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中,青島入選4個、占比高達10%。海爾、青啤入選全球“燈塔工廠”,卡奧斯連續三年蟬聯全國“雙跨”平臺之首,獲評“工賦強國獎”,“工賦青島”模式已在多地成功復制。
“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如何書寫青島工業互聯網賦能百業、應用落實的新故事,如何發揮先發優勢,以“一超多?!逼脚_體系為支撐,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引領,推動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蓄勢崛起,是當下面臨的重大課題。
要以平臺經濟提升發展效能。做強“雙跨”綜合平臺,支持卡奧斯打造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強化生態賦能模式,保持全國領先優勢。發力垂直行業平臺,推動橡膠輪胎、紡織服裝、高端化工、食品飲料等近40家特定行業平臺創新發展,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關鍵技術平臺,以“工業互聯網+工業App服務”模式為突破口,探索工業軟件彎道超車之路,提升工業軟件研發服務能力。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全國首個工業互聯網企業綜合服務平臺和全國首個場景賦能公共服務平臺功能迭代提升,深化拓展“工賦青島”,示范引領“工賦山東”。
要以“四新”經濟增強創新動能。創新實施企業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和工業互聯網“四新領航 能級躍升”三年行動,以新技術融合創新引領產業未來,以新業態工賦筑基夯實產業底座,以新模式場景驅動釋放產業活力,以新產業原生倍增打造產業生態,力爭數字產業化實現倍增,保持產業數字化領先優勢,加快建成新興技術融合創新、工賦業態全省推廣、六化模式廣泛普及、原生產業高端集聚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態勢。
春風浩蕩,百花盛放?!肮べx青島·智造強市”的宏大敘事已經鋪陳開來。
前行的道路就在腳下,只要奮進,就能抵達。
青島日報2022年4月17日4版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