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農民要富裕,必須想方設法強產業,千方百計穩就業,讓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內涵更豐富、動能更強勁。
2021年,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工作成效顯著: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97.38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16億元,同比增長148.3%;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收實現417.92億元,同比增長8.9%……
2022年,新區將把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三農”工作決策部署與省市工作要求相結合,錨定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目標不動搖,守正創新、強基補短,以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產業興旺
持續推進農村三產融合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近年來農業農村政策關注的重要課題,并連續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今年也不例外。
作為區農業農村局局長,仔細研究中央一號文件是王衛青每年的頭等大事。“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將其作為文件第四部分‘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的第一條。”在王衛青看來,這實際上是圍繞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進行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提供了重要行動指南。
近年來,新區大力發展“互聯網+營銷”“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產業新業態,建成中央廚房2個、線上線下結合交易市場8個,開設西海岸特色農產品館京東線上旗艦店1個;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創建3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健力源特色農產品物流加工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藏馬山、楊家山里等市級田園綜合體建設不斷推進。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王衛青表示,2022年新區將以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縣暨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為目標,堅持黨建統領、農民主體、政府引領、聯動發展,著力在壯大鄉村產業、建設美麗家園、培育文明鄉風、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功夫,全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全域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新路徑、新模式,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突出特色
大力發展農業富民產業
近年來,新區積極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批種植、養殖、加工頭部企業,支持加大創新投入、技術研發以及裝備升級,發揮頭部企業輻射帶動功能,推進農業研發、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各主體緊密關聯、協同發展。
2021年,新區全面完成64家龍頭企業“全國鄉村產業監測調查系統”年報和數據匯總工作,組織3家企業入選2021年新一代“青島金花”企業培育名單,創建7個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1家省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和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
“產業發展要有特色。”王衛青介紹,目前新區特色農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以藍莓、綠茶、食用菌、肉兔、瑯琊雞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已成為全國縣域內最大的藍莓產業化基地、全省優質綠茶生產基地、全省重要食用菌生產基地、北方知名水產品供給基地和全國最大肉兔繁育、養殖和加工基地,藍莓鮮果產銷量占全國70%以上,兔肉出口量占全國兔肉出口總量的65%以上。為繼續聚焦特色主導產業做大規模,新區還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2021年新建冷庫庫體3個,目前已全部建成。
此外,新區還將成立流通型合作社、聯合社、產銷聯合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集群集聚,建設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形成田頭市場,快速批量貯藏、集散和分銷鮮活農產品;制定標準高、可操作、適合不同農產品和季節特點的本地化倉儲保鮮冷鏈技術方案和操作規程。
穩崗就業
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辛辛苦苦一年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就近找了個工作,一個月都能賺2000多塊錢了。”在家門口藏馬山居做保安的王大爺說。
“目前,在影視外景地,群眾演員日均可以賺100元,既過了當演員的‘癮’,又賺了錢,我們還鼓勵農民結合本地發展需要,投資創辦旅游、餐飲等特色項目,有效帶動農民家門口創業,未來有望實現戶均增收3萬-5萬元。”藏馬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新區不斷建立完善多元就業體系,培育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促進農民就近創業就業。2021年,山東新之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花語人間、青島綠色硅谷科技園、青島盛客隆農業基地3家園區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園區(基地)。
“這為推動農村創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平臺,為高質量發展搭建孵化了實訓基地。”王衛青告訴記者,新區還積極鼓勵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吸納適齡勞動力就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用工關系,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內聘用新區戶籍、適齡勞動年齡的農村勞動力,按10%的比例給予資金補貼。
下一步,青島西海岸新區還將扎實推進12處鎮街產業振興集聚區建設,進一步推動城鄉融合、振興鎮街經濟。據統計,目前新區12個產業振興集聚區已累計引進項目267個、建成投產135個,累計完成投資148億元,預計年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億元,帶動就業1.2萬人。(王雪)
責任編輯:劉錕鋒